

在蘭州城北的鹽場堡灘地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的 P3 實驗室群矗立著,默默守護著我國畜牧健康的防線。6月5日,“青春華章?重走西北角”采訪團走進這片科研熱土,聆聽所長鄭海學與青年科研人員講述扎根西部的動人故事。
時光回溯至 1957 年,蘭州獸醫研究所初創于此。在那片荒蕪的灘地上,300 余名來自全國的獸醫領域科技人才響應 “建設大西北” 的號召,在程紹迥、李樹春、呂文順等先驅的帶領下,踏上了獸醫藥研究的拓荒之路。“家有萬貫,長毛的不算”,這句民間俗語道盡了畜牧疾病對產業的致命威脅,也成為第一代科研人扎根西部的初心注腳。
“研究所有困難,請你幫忙,別談待遇!”2009 年,時任所長才學鵬的一通電話,讓正在廣州籌建實驗室的鄭海學陷入沉思。彼時的他已是行業新星,在華南擁有穩定團隊與優渥條件,而蘭州正面臨人才外流的嚴峻困境。“老所長沒給我選擇的余地,這里需要有人接過擔子。” 鄭海學的話語中,流淌著研究所代代傳承的精神基因 —— 那是一種超越個人得失的責任擔當,是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的西部科研人的底色。
建所 68 年來,蘭州獸醫研究所始終以 “守護畜牧健康、保障肉食品安全” 為使命,在西北大地構筑起防治動物疫病的 “鋼鐵長城”。這里擁有國家口蹄疫參考實驗室、非洲豬瘟區域實驗室等 6 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建成了我國體量最大的動物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P3)設施集群。從口蹄疫到非洲豬瘟,從包蟲病到人獸共患病,團隊在重大動物烈性傳染病的科研攻堅中屢創佳績:口蹄疫疫苗研發水平全球領先,非洲豬瘟防控技術突破為產業挽回數十億元損失,包蟲病防治研究成果惠及西部萬千牧民。
“面向國家需求、履行國家使命、贏得國家榮譽”,這是鄭海學掛在嘴邊的目標。近年來,研究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躋身獸醫學科第一方陣,而人才正是其核心競爭力。近三年引進的 156 名青年人才中,平均年齡僅 35 歲。“過去講情懷是奉獻,現在既要談情懷,也要給待遇、搭平臺。” 為了讓人才 “引得進、留得住、長得大”,他制定了人才激勵方案,讓年輕人在蘭州能安家,不看出身、只看業績,打通“優秀博士 — 青年英才 — 國家人才”的成長通道。“我們的 P3 實驗室集群是亞洲最大的動物生物安全平臺,口蹄疫疫苗研發水平全球領先。年輕人在這里能接觸到國際最前沿的課題,比如我們和中亞國家合作的布病疫苗項目,既是國家需求,也是學術前沿。讓年輕人在西部找到科研價值坐標。”鄭海學說。
90后博士后任靜靜是這兩年加盟蘭州獸醫研究所的年輕一代,現在在非洲豬瘟研究實驗室研究防治相關疫苗。“本科時聽導師講‘人病獸防,關口前移’,我就認定了這條路。鄭所長常說做科研要有家國情懷,要立足國家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在這里,我的研究不是發完論文就束之高閣,去年研發的疫苗中試數據已在甘南牧場實地測試。” 這種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理念,讓任靜靜放棄了東部的城市便利。“這里離牧區近,離問題近,離答案更近。”
與任靜靜一樣,研究員朱紫祥 12 年前響應鄭海學的號召,從廣州回到蘭州。“這里的專業平臺讓我的研究更有現實意義。” 從實驗室到牧場,從理論創新到成果轉化,兩代科研人用行動詮釋著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的信念。如今,研究所人才公寓里,青年科研人員步行 10 分鐘即可抵達實驗室。“守住西部科研的根,靠的不是地理屏障,而是人心凝聚。” 這些年,鄭海學帶領團隊在非洲豬瘟、包蟲病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成果轉化年產值超 10 億元,真正實現了 “科研成果從牧場中來,到牧場中去”。
暮色中的研究所里,新一代科研人正接力奔跑。從老所長的 “別談待遇” 到新所長的 “待遇與平臺并重”,變的是引才策略,不變的是扎根西部的初心。正如鄭海學所說:“西部留人的關鍵,是讓人才在事業中找到歸屬感。每一項研究,都在回應牧民的期待,都在守護國家肉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