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在新疆庫爾勒召開科技援疆工作會議,系統總結40年援疆成效,匯聚院士專家智慧謀劃“十五五”發展新路徑。吳孔明、陳學庚兩位院士及全國20余家單位百余位專家齊聚,為守護“西部糧倉”生物安全建言獻策。
會議現場 主辦方 供圖
新疆地理位置特殊,與八國接壤,邊境線長達5700公里,是我國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新疆農業結構特殊,依托獨特的光熱資源和灌溉技術,形成了以棉花、林果、糧食為主的特色產業體系,也造就了特殊的病蟲害問題。
作為祖國“西部糧倉”,新疆長期面臨農業生物安全挑戰,迫切需要注入植物保護科技創新力量,助力和推動新疆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陸宴輝介紹,該所聚焦新疆植物保護科技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產業支撐水平相對不強等突出問題,最早從“六五”期間開展新疆棉花病蟲害防治工作。20世紀90年代后期,全面推進外來入侵生物治理、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防控和草原有害生物生態防控,為新疆外來入侵生物及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提供強力科技支撐。
陸宴輝談及,該所科研團隊針對小麥一號病、馬鈴薯甲蟲、蘋果蠹蛾、番茄潛葉蛾、梨火疫病、番茄褐色皺果病毒等重大跨境入侵物種,新疆棉花、西甜瓜、小麥、玉米、蔬菜、果樹、向日葵、馬鈴薯等主要作物病蟲害及鼠害,聯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及新疆科研、教學、推廣、企業等單位,持續開展災變規律解析、病蟲監測預警、防控技術產品研發和技術體系集成與推廣應用,創新區域防控對策,探索區域防控技術,推動技術成果在南北疆大面積應用和推廣,為新疆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強有力科技技術。
40年來,研究所秉持“長期扎根,長期攻關”的理念,與在疆科研、教學、推廣、企業等單位開展長期穩定合作,建成了輻射全疆的試驗點體系,鍛造了一支長期扎根攻關科技隊伍,構建了聯通疆內單位的交流合作網絡體系,構筑了有力的新疆有害生物治理方案,筑牢了國家植物生物安全西北屏障,在守護“西北糧食”安全上做出了應有的職責和使命貢獻。
當前,該所46個創新任務中22個創新任務的科研工作與新疆有關聯,與一批新疆科研、教學、推廣、企業等單位聯合實施科技創新項目。
未來,研究所將以保障新疆農業生產安全為己任,持續打造有害生物治理新疆方案、筑牢植物生物安全西北屏障,為助力新疆農業生物安全和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植??萍剂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