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冬季,植物們也在默默應對嚴寒的挑戰。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的獼猴桃研究團隊在《HorticultureAdvances》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突破性研究,他們利用先進的單細胞測序技術,首次在單細胞水平上,揭開了獼猴桃抵御寒冷的分子秘密。
給獼猴桃細胞分類畫像
研究植物抗寒機制,僅從整體分析是不夠的,需要了解不同細胞的具體情況。過去,科學家們研究植物抗寒機制時,通常是將整株植物或某個器官的所有細胞混在一起分析,難以精準定位關鍵的細胞類型和基因。
而這次研究團隊使用的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技術,能夠單獨分析每個細胞的基因表達情況。他們從兩種獼猴桃——普通的“紅陽”獼猴桃(HY,怕冷型)和抗寒品種(HT,耐寒型)的葉片中,分別分離出了5611個和13466個單細胞。通過分析每個細胞的基因表達,最終構建出了獼猴桃葉片的單細胞轉錄圖譜。
研究人員利用UMAP聚類分析技術,將這些細胞分為8個不同的細胞類型,包括葉肉細胞、表皮細胞、保衛細胞、木質部細胞等。每種細胞類型都有其獨特的基因表達特征。
保衛細胞和葉肉細胞的抗寒差異
在這場抗寒研究中,保衛細胞和葉肉細胞這兩種細胞群體引起了科學家的特別關注。保衛細胞控制著氣孔的開合,調節水分蒸發和氣體交換;葉肉細胞負責光合作用制造養分。
通過偽時間軌跡分析技術,研究人員追蹤了這兩種細胞在不同獼猴桃品種中的發育路徑。結果發現,在耐寒型(HT)和怕冷型(HY)獼猴桃中,這兩種細胞的發育軌跡存在明顯不同。
在怕冷的HY獼猴桃中,保衛細胞占比高達40%;而在耐寒的HT獼猴桃中,保衛細胞比例驟降到2%,葉肉細胞比例則顯著增加。這表明獼猴桃可能通過調整不同細胞類型的比例來適應寒冷環境——減少保衛細胞以降低熱量損失,增加葉肉細胞以儲備更多能量和物質。
更重要的是,葉肉細胞在HT獼猴桃中表現出更多與抗氧化和應激反應相關的基因表達,能更好地應對寒冷帶來的損傷;而HY獼猴桃的葉肉細胞則更多表達與脂肪酸代謝相關的基因,主要通過消耗儲備物質來應對寒冷。
圖注:不同抗寒性獼猴桃種質葉片單細胞測序
發現關鍵的抗寒負調控基因
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個關鍵的抗寒負調控基因——AaTIFY。這個基因的表達量越高,獼猴桃的抗寒能力就越弱。
為了驗證這一發現,科學家們進行了實驗:他們將AaTIFY基因導入普通獼猴桃中,讓其過量表達。結果顯示,這些“高表達AaTIFY”的獼猴桃在寒冷環境下表現得更差,葉片萎蔫更嚴重,細胞受損更明顯。
進一步研究發現,AaTIFY屬于TIFY基因家族,該家族成員通常參與植物激素茉莉酸的信號傳導。在耐寒的HT獼猴桃中,這個基因的表達被抑制,從而提升了整體的抗寒能力。這一發現為獼猴桃抗寒育種提供了精準的基因靶點,未來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抑制這個基因,就能培育出更耐寒的獼猴桃品種。
這項研究的意義不僅在于揭示了獼猴桃的抗寒機制,更重要的是,它首次將單細胞測序技術應用于獼猴桃研究,為植物抗逆性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