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我國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農業強國的關鍵時期。6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IAED,CAAS)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京聯合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5》(下稱報告)和《2025全球食物政策報告》。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葉玉江發布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5》。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糧食供應總體保持穩定,中國農業更是持續發力,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大關。在主要農作物中,稻谷、小麥和玉米均實現增產,大豆雖略有下降,但油菜籽和花生的擴種效果顯著。同時,畜牧業也呈現出穩定發展的態勢,豬肉產量在合理調控下小幅下降,而蛋類和水產品產量則再創新高。
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糧食總產量有望達到1.426萬億斤,大豆油料的擴種將持續增效,棉花、糖果等農產品生產也將穩中向好。在生豬產能調控政策的作用下,豬肉進口量預計會下降,而畜產品和水產品的供應則將保持穩定。
農業在新發展格局中處于基礎性戰略性地位,提升農業產業韌性,發揮農業產業“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是中國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的現實選擇。報告聚焦中國農業產業韌性,從進口增加、氣候變化、低碳轉型三個維度科學研判中國農業產業面臨外部沖擊時的韌性表現,進而提出優化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農產品進口策略方案。
報告顯示,中國農業在實現“雙碳”目標進程中成效顯著,農業碳匯增長速度遠大于源排放速度。當前中國單位農業GDP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和人均排放水平均低于美國、西歐、巴西等主要經濟體和全球平均水平。未來通過合理膳食結構轉型可有效降低農產品供給壓力,提升糧食和蛋白自給水平,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據介紹,報告研究主要基于統計數據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自主開發的中國農業產業模型等,未來將持續關注探討中國農業產業發展新形勢、新問題和新挑戰,為研判未來農業產業發展趨勢、完善農業產業發展制度安排與宏觀調控提供重要決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