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在京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農業持續發力,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臺階、畝產增加5.1公斤。稻谷、小麥和玉米均實現增產,大豆產量小幅下降至2065萬噸,油菜籽和花生擴種成效明顯,大豆進口增至10503萬噸。豬肉去產能到位,豬肉產量小幅下降,降至5706萬噸,蛋類、水產品產量再創新高。棉花和食糖生產及進口增幅明顯,水果和蔬菜供給保持穩定。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1.426萬億斤,大豆油料擴種持續增效,棉花和食糖生產穩中向好,生豬產能調控成效顯現,豬肉進口下降,畜產品和水產品供應穩定。
“1978—2005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主要由技術進步驅動;2006—2020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主要由效率提升驅動;‘十四五’以來,技術進步取代效率提升重新成為驅動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核心動力。當前中國已具備科技支撐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堅實現實基礎,‘十五五’時期,需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大農業科技投入,促進創新要素高效流動、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以持續提升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和農業產業競爭力。”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葉玉江表示。
此外,報告發現,氣候變化深度影響中國糧食產業鏈的安全與穩定。溫度升高將導致三大主糧生產環節普遍減產,產后環節的糧食損失也將增加。“為提升中國糧食產業鏈應對氣候變化韌性,亟須制定科學的適應戰略和行動計劃,建立健全資金保障機制,加大糧食科技創新投入,顯著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胡向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