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5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生物所”)研究員谷曉峰領銜的團隊,繪制出全球首個水稻多器官單細胞多組學圖譜。本次研究覆蓋了8大器官、11.2萬個細胞,首次繪制出包含54種細胞類型的“水稻基因調控地圖”,構建了細胞類型特異基因調控網絡,并實現關鍵基因的高精度定位和智能預測,為精準設計改良水稻高產、優質、抗逆等復雜性狀奠定了分子基礎。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自然》。
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的根、莖、葉、穗等器官由功能各異的細胞群構成。論文第一作者、生物所博士后王祥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研究團隊開發了“細胞虛擬基因敲除”“細胞類型智能預測”等新算法和模型,實現細胞水平的基因功能預測,并通過基因編輯水稻進行了驗證?!盎诖髷祿烷_發的工具,我們現在可精準靶向分蘗芽等特定細胞類型的關鍵基因,實現目標性狀的改良。”王祥宇說,團隊還發現,水稻與玉米、高粱等植物在根的表皮細胞、維管束細胞等功能上存在高度一致性,為跨物種遺傳改良提供了重要線索。
為加速科研成果應用,研究團隊同步構建了全球首個水稻單細胞多組學數據庫Rice-SCMR。該平臺整合三大功能模塊:在細胞導航方面,54種細胞類型基因表達與染色質開放狀態查詢;在性狀溯源方面,關聯多個農藝性狀相關遺傳位點與特定細胞類型;在靶點預測方面,基于調控網絡推薦設計育種候選基因。
“團隊揭示的細胞類型功能保守性與多樣性規律,為未來設計具備高產、優質、多抗、新型‘模塊化水稻’奠定了理論基礎。”谷曉峰表示,隨著Rice-SCMR數據庫向全球開放共享,科研人員可精準定位控制目標性狀的細胞類型,進而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指哪打哪”的單細胞水平設計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