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種出更香更綠的好茶(科技瞭望)
茶樹生態栽培創新團隊在肯尼亞茶園進行技術交流。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通過有機肥提升了質量的茶園土壤。
茶產業作為我國傳統優勢特色產業,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以及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實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發布新的研究成果。在整合分析35項研究的211組數據后,科研團隊發現,采用有機肥不僅能讓茶園產量提升,還能優化茶葉中的風味物質結構,大幅改善品質。
“有機肥替代化肥”,背后藏著怎樣的科學邏輯與技術路徑?本報記者采訪了茶葉研究所這項研究的主創團隊。
解救“疲憊”的土壤
故事要從科學家們對茶園土壤狀況的觀察說起。“我們依托國家土壤質量西湖觀測實驗站,持續追蹤中國各地茶園土壤質量多年,發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土壤酸化、板結問題普遍嚴重,pH值普遍低于5.0,有機質含量明顯下降。”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生態栽培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李鑫介紹道。
“長期過量使用化肥,特別是尿素和復合肥,使土壤變得‘疲憊’,茶葉的風味物質失衡——比如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例紊亂,香氣物質含量也下滑了。”李鑫說,這一變化不但影響了茶葉品質,也對茶農的收益造成了隱性打擊。
在這樣的背景下,系統研究有機肥替代化肥對提升茶葉產量與品質的影響機制,對實現茶樹生態低碳栽培和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與此同時,國家政策導向也明確指向綠色轉型。今年年初,農業農村部發布《關于加快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實施“科學施肥增效行動”,大力推動化肥減量替代。
“有機肥替代化肥”,就是茶樹生態栽培創新團隊提出的綠色路徑。李鑫說:“這不僅是一種施肥方式的轉換,也是對整個茶葉產業鏈的一次生態再造。”
不同有機肥各具特色
“有機肥替代化肥”到底該怎么做?哪些有機肥效果最好?是否千園一策?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少博給出了專業解讀:“我們整合了大量的田間試驗,關鍵變量包括肥料投入量、有機肥替代比例、有機肥的種類等。從結果來看,不同有機肥的作用確實各具特點。”
“例如商品有機肥、動物糞肥,增產效果顯著,尤其適合需要快速提升產量的茶園;植物殘體、沼渣更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機碳含量,提升土壤活性,改善結構;菜籽餅肥在江南茶區表現尤為優秀,尤其適用于綠茶種植,因為它有助于降低茶多酚與氨基酸的比例,從而提升綠茶的清香與鮮爽口感。”張少博說。
研究團隊特別提醒,不是替代比例越高越好。他們在試驗中發現,過高比例的有機肥替代(尤其是單一類型),反而會引發芽密度下降等問題。因此,科學搭配、動態調整,是替代的關鍵。
“這也決定了‘有機肥替代化肥’不是簡單的‘以A換B’,而是一場系統工程。”張少博說,“采用‘植物源+動物源’肥料輪替使用,結合土壤情況‘按需投喂’,才能實現可持續種植。”
從浙江到非洲高原
研究成功后,如何推廣呢?面對丘陵為主的茶區地形,有機肥體積大、運輸難、人工成本高等問題,實實在在橫在茶農面前。
對此,研究團隊專門引進了日本京都大學博士負責研發“茶園智能農機裝備”,包括單軌運輸機,解決山區運輸難題,以及耕作施肥一體機,降低人力投入。農機農藝融合的作業體系,讓科技長在泥土里,得到了茶農的認可。
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在浙江、四川、西藏等地展開大規模示范推廣。李鑫說:“我們還把技術推廣到了非洲,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一國一品’示范項目的核心內容,正在肯尼亞試點應用。項目聚焦于將中國成熟的低碳茶生產技術體系與認證標準引入肯尼亞,通過本土化應用與能力建設,助力非洲主要產茶國構建環境友好、氣候適應型茶產業,還為深化中非農業科技合作樹立了新標桿。”
不久前,由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肯尼亞代表處主辦的“國際低碳茶研討會”在肯尼亞基蘇木舉行。李鑫在研討會系統分享了中國在茶樹生態栽培、低碳茶園管理及綠色加工技術等核心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與突破性科研成果。李鑫說,生態低碳模式不僅能顯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保護生物多樣性,更能提升茶葉品質與茶產業氣候韌性,是實現茶業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路徑,為全球同業提供了茶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方案。
“我們的實驗表明,生態效益非常顯著。”張少博說,“傳統化肥區幾乎見不到蚯蚓,而使用菜籽餅肥的茶園里,每平方米蚯蚓多達12條。別小看這些蚯蚓,它們是最好的‘土壤醫生’,說明土壤恢復了活性。”
生態回歸,也帶來韻味回歸。有機肥能提高游離氨基酸的含量,適當降低茶多酚與氨基酸的比值,讓茶湯更甘鮮、少苦澀。
“我們希望,讓農民種得更輕松、茶葉賣得更高價、消費者喝得更健康。”李鑫說。
從提升土壤質量到改善茶葉品質,從節本增效到走出國門,“有機肥替代化肥”看似是一次微小的土壤革命,實則為中國茶產業的綠色轉型打下了厚實的底層邏輯。
研究團隊表示,未來,他們還將聚焦有機肥與微生物協同機制、可持續茶園系統構建等課題,在對接全球標準的同時,服務好每一個茶農。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16日 第 10 版)
- 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犏牛在西藏誕生2025-07-15
-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2025-07-15
- 習近平集體會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外長理事會會議外方代表團團長2025-07-15
- 習近平會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2025-07-15
- 首個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質組圖譜發布2025-07-15
- [工人日報]黃麻納米纖維素變身微塑料的“解毒劑”2025-07-15
- [中國科學報]黃麻納米纖維素可作為微塑料的“解毒劑”2025-07-15
- [光明網]我國科學家繪出水稻“細胞級地圖”,為育種裝上“微觀導航”2025-07-15
- [科技日報] 一體化植物病毒載體工具盒助力分子育種2025-07-15
- [總臺中國鄉村之聲]《田園新主張》沙海金穗—與風沙共舞的綠色奇跡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