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一頭體重 26 公斤的克隆犏牛犢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曲水縣實驗站順利降生,目前已健康存活兩個月。這是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犏牛,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聯合國內科研單位和高校共同完成。該成果不僅攻克了高海拔克隆技術難題,更為青藏高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和瀕危物種的種質資源保護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這標志著我國在高原家畜克隆領域邁入世界領先行列。
作為牦牛與黃牛雜交的獨特畜種,犏牛堪稱青藏高原的 “全能選手”。然而,雄性不育的致命缺陷導致犏牛的優異基因難以自然傳承。同時,牛的體內外胚胎生產與胚胎移植技術尚未在西藏地區推廣,長期依賴人工雜交,不僅犏牛制種成本高,更嚴重制約了產業規模化發展。
為打破困局,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科研團隊,從拉薩市曲水縣實驗站一頭9歲的成年犏牛優質個體耳緣提取了體細胞,并將細胞核移植到黃牛的去核卵母細胞中,構建克隆胚胎后植入代孕犏牛體內發育。歷經高原低溫低氧環境的嚴峻考驗,新生克隆犏牛通過剖腹產手術降生。經基因檢測鑒定,新生克隆犏牛與供體犏牛完全一致。該技術實現了優良犏牛的 “精準復刻”,使高產、抗逆等性狀得以穩定遺傳,為大規模繁育優質種源提供了可能,也為改良犏牛性狀,甚至突破雄性不育屏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氧氣稀薄的青藏高原制備克隆動物是生命科學的重大挑戰,科研團隊攻克了兩大技術難關。一是建立了克隆胚胎的高原環境培養系統,通過精準調控溫度、pH 值等參數確保早期胚胎發育。二是制定了高原環境下代孕母體選擇和同期發情處理方案,顯著提升了妊娠成功率。這也是體細胞克隆技術在青藏高原資源原位保種體系中首次成功應用。
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的支持。(通訊員 付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