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 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會。會議全面總結“十三五”中國農業科學院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成效,謀劃部署“十四五”工作思路和目標舉措,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表示,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中國農業科學院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按照農業農村部總體安排,把脫貧攻堅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堅持脫貧攻堅主戰場在哪里,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團隊就在哪里。扎實開展了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積極貢獻。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
發揮科技優勢 集成運用八種幫扶方式助力脫貧攻堅
數據統計顯示,中國農業科學院累計選了700多個專家團隊,派出科研人員12281人次;此外,還從各種渠道籌集資金五千多萬元,投入科技扶貧,通過技術帶動社會資源超過了1.5億元。
在發揮科技優勢方面,唐華俊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要集成運用如下八種幫扶方式助力脫貧攻堅。
一、開展科技服務,轉化科技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為貧困地區開展規劃咨詢3100余次,現場指導農業生產2.2萬次,建設示范基地1100個,推廣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2000余項。
二、組織技能培訓,提高內生動力。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專家開展培訓活動超過3000場次,累計培訓各類基層技術人員和農牧民60余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20余萬份。今年,院扶貧辦和院培訓中心搭建“抗疫情·助脫貧 公益課堂”,6萬多人注冊、學習。
三、實施科技項目,支撐產業幫扶。中國農業科學院在貧困地區實施各類項目近600個。環發所、基因組所分別在藏區、新疆喀什實施科技創新項目,取得良好效果。
四、扶持經營主體,帶動脫貧致富。幫扶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生產經營主體5000多個,輻射帶動9.7萬個貧困戶增收。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所與來鳳縣蜂業公司合作建立示范基地,助力當地蜂蜜單產翻一番,直接受益蜂農813戶,每戶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
五、加強產銷對接,助力消費扶貧。近兩年全院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370多萬元,幫助銷售農產品1.83億元。
六、開展駐村幫扶。累計派出180多名專家,開展了長期駐村幫扶。灌溉所、油料所、果樹所等研究所因長期派遣駐村工作隊開展科技幫扶,獲得了地方表彰。
七、積極捐款捐物。中國農業科學院累計捐贈種子、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200余噸,臨床獸醫用品3萬余套,共計價值1700多萬元。
八、培育人才隊伍,開展智力扶貧,累計培養“西部之光”訪問學者154名,西藏、新疆特培學生28名西藏,派出優秀干部到幫扶縣掛職近百名,參加中組部博士服務團人員28名,參與農業農村部產業技術顧問工作專家27名。
唐華俊強調,幾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廣大科技工作者立足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以部5個定點貧困縣、院4個科技扶示范縣、89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為重點,派專家、送技術、出主意、做示范、幫促銷,為現有標準下貧困人口脫貧貢獻了農科力量,體現了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農業“國家隊”的使命與擔當。
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再上新臺階
唐華俊介紹,黨的十九大批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國家高度重視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修訂頒布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國農業科學院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提出把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作院所發展的“兩大基石”,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全院成果轉化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累計獲得有效發明專利2964件,取得植物新品種權338個、新獸藥、新農藥46項,推廣新品種300余個、新產品700余個、新技術200余項,推廣面積達4億余畝。
“這些成果的推廣運用有效支撐了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其中20余項技術被農業農村部納入農業主推技術?!碧迫A俊認為,高產優質兼備的水稻新品種“華浙優261”、優質強筋小麥品種“中麥578”、高產高油多抗油菜品種“中油雜19”等新品種,玉米密植高產機械化技術、草地貪夜蛾預警與防控技術、生豬復養技術指南等新技術得到推廣應用,為國家“保糧”“穩豬”等提供了有力支撐。
最后,唐華俊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吹響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號角,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中國農業科學院將認真領會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努力做好“十四五”成果轉化和鄉村振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