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6月25日發布關于防范“訂單農業”騙局風險的提示。其中提到,“訂單農業”騙局違法犯罪行為,多數有以下特征:
一是選擇小眾品種行騙。二是利用互聯網直播虛假宣傳。三是利誘方式花樣頻出。四是缺乏實體產業支撐。通過租用場地設備,虛構企業“規模大”、“實力強”、“技術優”等假象,實際上,既不掌握種植養殖技術,也沒有農產品后續銷售或加工渠道,根本不具備履約能力。五是高價捆綁銷售假劣農業投入品。
簽訂訂單農業合同、從事特色種植養殖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甄別,防范風險:一是向當地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等咨詢,相關企業宣傳推介的技術模式是否可行,學習掌握從事相關產品種植養殖所須具備的場地、環境和技術要求;二是通過網絡搜索等渠道,了解相關農產品的市場行情、農業投入品價格是否合理、相關企業是否有負面輿情;三是通過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中國農藥信息網等,查詢相關企業是否具有生產經營資質,相關農業投入品是否屬合法產品。對相關情況有疑義的,可向所在地鄉鎮政府和相關部門咨詢,謹防受騙。
對此,經濟之聲《財經態度》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鐘鈺。
財經態度丨擦亮農民雙眼的同時,更要斬斷“坑農的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