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邦本,種為農先。優良品種如同信息時代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的基石。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圍繞這一戰略部署,我國將從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發展壯大種業陣型企業、推進重大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等多個維度,系統推進種業振興工作。
種業科技創新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第一動力。70多年來,從農作物矮化育種、雜種優勢利用、耐密株型改良到畜禽速生、高繁、料肉比性狀改良等,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都直接推動了種源迭代升級和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升,驅動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性發展。2021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為種業高質量發展制定了時間表、路線圖。隨著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和種業振興行動的深入推進,種業發展進入快車道。當前,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達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良種對糧食增產、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穩步提升,為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關鍵支撐。
種業科技創新范式具有時代性,需要隨著農業發展形勢和市場需求變化持續優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消費已逐步從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質的提升發展,環境氣候變化也對新品種提出更高的要求,種業科技創新越來越呈現高通量、高科技、高投入的“三高”特征。當前國際種業巨頭已形成“全產業鏈+全球化布局”的創新范式,其核心特征主要表現在:一是新技術與大數據驅動的“育種4.0”。有些育種企業通過全球研發網絡,年測試材料超百萬份,基因編輯、人工智能預測模型與大數據深度結合,將育種周期縮短50%以上,且部分育種目標性狀預測準確率達85%以上,顯著提升了育種效率。二是全鏈條高效協同。有的企業已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商業化應用”一體化體系,與400余家科研機構建立合作,實現“實驗室—田間—市場”無縫銜接。三是資源與人才聚集。有些企業通過并購重組,有效整合育種和人才資源,并通過專利布局形成技術壁壘,進一步提升創新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與之相比,盡管我國種業科技創新進展迅速,部分領域已處于國際領跑或并跑地位,有關國內種業陣型企業也開展雜交水稻全球化布局,建立商業化測試網絡。但相比其他行業,從科技創新成果產出到新品種落地應用投入大、周期長,投入回報率低,企業研發投入不高,創新動力不足。例如,基因編輯、智能決策等前沿技術產業化率不足30%,全基因組選擇等育種新技術產業化應用落后發達國家5—8年,明顯滯后;公益性育種與商業化主體協同不足,育種測試規模不足國際水平的1/10,且科企合作多停留在項目層面,缺乏長效協同機制,品種同質化率高,創新效能低。此外,種業創新范式的代際差距愈發凸顯,亟待實現創新范式變革,激活創新生態。
同時,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動下,不僅催生出ChatGPT、DeepSeek等大語言模型,還在生命科學領域產生了Al-phaFold3、Evo2等生物學專業模型。這些模型不僅為加速基因資源的發掘與功能解析、生物合成與智能設計提供了強大工具,也為種業科技創新方式的轉變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此背景下,對標“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和“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的總要求,需要進一步錨定種業振興的戰略方向,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健全種業創新鏈產業鏈融合機制,推動科企深度融合。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變革種業科技創新范式。
一是有機協同,加強有組織學科交叉科研攻關。構建多方協同的創新機制,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引導陣型企業和社會資本共同投入。通過匯聚科研院校、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和地方測試平臺等創新要素,形成跨學科、跨機構的聯合攻關體系。同時,政府承擔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企業聚焦應用轉化,加速基因編輯生物育種與人工智能、數字化育種技術融合突破,構建優勢互補、分工協同的“種質資源—基因挖掘—設計育種”數字化鏈條。
二是分類施策,構建差異化的育種支持體系。強化雜交作物、生物育種品種與規模化養殖動物育種的商業化,支持原創研發能力強的種業龍頭和專精特新企業主導雜交玉米、水稻、設施蔬菜以及大豆、棉花等生物育種產業化作物,快生型生豬、肉牛、肉(蛋)雞等動物的育種研發應用,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著力提升創新效能。同時,加大對區域性強的麥類、糖料、果樹等自交或無性繁殖特色作物和優質型畜禽動物育種的公益性支持,加快提升優異新種源和新品種創新效率,并根據產業化發展進程適時推向市場。
三是需求導向,重塑育種創新理念。面向穩產保供的規模化生產需要,針對傳統雨養條件下機械化采收、耐密植等需求,開發適配新型經營主體的綠色高產宜機新品種。同時,面向鄉村振興和區域特色產品發展需要,結合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建設,建立區域性育種創新中心,推動品種提純復壯、改良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
四是機制創新,促進資源要素聚集。面向產業加速推動“南繁硅谷”、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和省級種質資源庫(圃)、農業生物大數據中心、高通量表型鑒定平臺體系、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區域性育種創新中心等重大基礎設施和研發平臺的建設與開放共享。同時,完善和推廣種源惠益分享、技術知識產權入股、營收分成、科研人員兼職兼薪等合作模式,通過優化資源配置與人才激勵,吸引跨學科人才進入種業領域,集聚科研人員參與企業研發,著力打造具有高度市場競爭力、社會責任感和企業家精神的種業企業,充分激發經營主體創新活力。
總之,種業振興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引擎。通過創新范式變革重塑產業生態,高質量推進種業振興,為我國從“種業大國”邁向“種業強國”提供堅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