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20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主辦的“可持續資源管理與食物系統研究聯盟(SuReFood Alliance)”第三屆國際學術年會在成都舉行,主題聚焦“構建邁向低碳循環的食物系統”。來自中、歐、美、非等的各國百余位專家學者,圍繞低碳循環食物系統的前沿問題,分享最新研究進展和實踐經驗,共商全球食物系統的可持續轉型之道。
采用可持續的生產方式,構建低碳循環的食物系統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胡向東研究員指出,當今世界氣候變化和資源枯竭問題日益嚴峻,食物系統轉型刻不容緩——必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食物浪費,繼續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并采用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SuReFood聯盟主席、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教授Nico Heerink同樣強調,可持續的食物系統轉型對中國乃至全球都至關重要,各國需共同努力減少排放、提升效率、減少浪費,確保全民獲得安全充足的營養供給。
大會邀請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作主旨報告,內容涵蓋健康膳食、土地制度、糧食主權、零饑餓戰略、可持續發展及新興蛋白等領域。與會報告嘉賓通過詳實的數據分析和嚴謹的研究方法,為低碳循環食物系統的構建提供了重要洞見。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高級研究員艾倫·德·布勞博士指出,全球“隱性饑餓”問題依然嚴重,目前仍有約20-30億人口負擔不起健康膳食,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因此,糧食政策需從過去單純追求產量,轉向關注營養供給和膳食結構優化。他強調糧食系統本身并未“失靈”,關鍵在于將更多干預措施引入消費環節,推動生產者、分銷商和消費者協同改變。德·布勞博士呼吁從消費者角度“逆向思考”設計營養政策,即通過影響消費行為來引導食品體系更健康發展。
德國萊布尼茲轉型農業發展研究所(IAMO)所長托馬斯·赫茨菲爾德教授提醒,在增加農業產能的同時,要重視農業生產的環境代價。歐洲委員會研究估算,化肥、農藥等造成的農業環境外部成本相當于農業產值的2%-12%。赫茨菲爾德指出要將社會、生態因素納入經濟分析框架,在保障農民權益的同時促進綠色轉型,實現農業增產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華中農業大學顏廷武教授探討了小農戶如何更好地融入可持續農業食品供應鏈。他強調小農在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地位:全球80%的農場耕地面積不足2公頃,構成了糧食生產的中堅力量。加快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價值鏈,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關鍵。顏廷武團隊于2023-2024年在湖北省對864戶小農戶進行了調研發現,中國小農的組織化和可持續生產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小農融入現代供應鏈和踐行綠色生產都存在一定障礙,需要政策助力和機制創新。顏廷武特別指出,小農并非一味逐利、被動應對,很多農戶有內在的可持續動力:調查發現農戶愿意為采用綠色生產技術而犧牲部分眼前收益。通過政策激勵與內在動機相結合,降低小農轉型成本和顧慮,才能真正實現小農對接現代可持續供應鏈,在保障生計的同時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既要重視糧食安全,更要關注糧食自主
比利時根特大學農業經濟系瑪麗克·德哈瑟教授認為,以往我們評價糧食安全側重供給、獲取和利用等指標,但很少關注個人對食物選擇的自主權。為此,德哈瑟教授引入了“食品機構(Food Agency)”這一新概念,即不僅要問“是否有飯吃”,還要問“能否吃到想吃的飯”,強調人們對食物選擇權和控制權的重要性。她呼吁在糧食政策中納入“食物自主”目標,通過減貧和營養干預提升個人的選擇能力,為傳統糧食安全分析框架增添了新的價值維度。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農業經濟系尤斯圖斯·韋塞勒教授聚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之一——零饑餓,探討實現全球糧食安全的經濟學策略。他認為,當今世界挨餓并非因為糧食總量不夠,實際上全球糧食產量足以供養全人類,但區域分配不均和獲取不平等導致仍有數億人長期饑餓。同時,“零饑餓”不僅意味著填飽肚子,還要求獲得充分的營養。韋塞勒指出,全球許多地區存在嚴重的微量營養素缺乏,“隱性饑餓”嚴重影響了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經濟體的人口健康。因此,實現“零饑餓”必須關注營養質量和脆弱群體的特殊需求。
韋塞勒分析了未來糧食供需與環境約束。人口增長和膳食結構升級正推高全球糧食需求;與此同時,農業還將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壓力。他強調政策制定需要全球協調,在減排與保障糧食供給之間取得平衡,防止各國政策割裂導致“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
凝聚聯盟力量,為全球食物系統轉型貢獻智慧
年會通過主題報告和研討交流,達成了諸多共識,進一步明確了SuReFood聯盟的愿景與使命。SuReFood是中國和國際科學家的聯盟,在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開展關于可持續自然資源管理和農食系統轉型的跨學科研究。通過聯合,聯盟旨在提高該領域研究的能見度和社會影響,并促進知識交流。
聯盟主席Nico Heerink教授表示,大會的初衷正是為全球食物系統轉型貢獻智慧,搭建起跨學科、跨機構的合作平臺。兩天的研討既帶來了新的前沿指引,也促成了志同道合者之間新的聯系,為今后的合作研究打下基礎。
年會上還舉行了英文期刊《中國農業經濟與發展》(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簡稱CAED)的發布儀式。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主辦的全新學術期刊,也是中國農業經濟學會的英文會刊。期刊定位為國際同行評議學術期刊和學術平臺,關注農業經濟學與發展政策相關學科,涵蓋農業、食品及相關產業、農村社區與環境等領域。其宗旨在于分享中國及其他國家在農村發展和糧食安全方面的經驗,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并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建言獻策。
與會學者認為,中國在消除貧困、保障糧食安全和推進可持續農業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應通過SuReFood聯盟和CAED期刊等平臺,講好中國成功故事,提供中國智慧方案,為全球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據悉,SuReFood聯盟下一年度將繼續圍繞低碳循環食物系統主題開展系列活動與研究,并計劃于明年舉辦第四屆學術年會,推動聯盟愿景不斷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