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國家級獎成果
科技獎勵
國家級獎勵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其中,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等過程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國家技術發明獎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中國公民,國家技術發明獎不授予組織。
獲獎年度 | 成果名稱 | 獎項 | 第一完成單位 | 第一完成人 |
---|---|---|---|---|
1985年 | 紅壤稻田持續高產的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 劉更另 |
1985年 | 我國水貂病毒性腸炎病原分離、鑒定、特異性診斷及同源組織滅活苗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 | 高云 |
1985年 | 甘藍自交不親和系的選育及其配制的七個系列新品種 |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 賈翠瑩 |
1985年 | 棉花抗枯萎病、高產新品種86—1號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 馬存 |
1985年 | 茶皂素石蠟乳化劑(TS—80乳化劑) | 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 夏春華 |
1985年 | 利用磷肥副產品制造的新型殺菌劑氟硅脲 | 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 屠予欽 |
1985年 | 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栽培管理技術體系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 | 張錦熙 |
1985年 | 甘藍型油菜新品種甘油5號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賀源輝 |
1985年 | 核爆炸對農作物、土壤、種子的破壞及防護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 魏烈剛 |
1985年 | 長江中游地區水田三熟油菜高產栽培技術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 趙合句 |
1985年 | 玉米螟人工大量飼養、抗螟性鑒定及高效治螟技術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 周大榮 |
1985年 | 全國棉花品種區域試驗及其結果應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 | 張方域 |
1984年 | “(蘇蠶3號×秋3)×蘇蠶4號”的育成和推廣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 | 何斯美 |
1984年 | 多抗性豐產玉米雜交種中單2號 |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所 | 李競雄 |
1984年 | 黃麻畝產500千克規律及技術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 | 吳旭昌 |
1984年 | 中國飼料成分及營養價值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 | 張子儀 |
1984年 | 我國南方茶花蜜源的采集利用和防止蜜蜂茶花蜜中毒技術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所 | 范正友 |
1984年 | 全國微量元素硒含量分布的調查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 | 蘇琪 |
1983年 | 馬傳染性貧血病驢白細胞弱毒疫苗 | 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 | 沈榮顯 |
1982年 | 中國小麥的種類及其分布 |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 中國農業科學院 | 金善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