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編者按:近日,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侯水生,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武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現刊發兩位同志的先進事跡,供交流學習。
以科技創新引領肉鴨產業健康發展
——記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侯水生
侯水生,水禽育種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在長期的科研實踐中,他勇于創新,堅定執著,30年持之以恒率領團隊創制了全球最大、遺傳多樣性最豐富的肉鴨專門化品系資源庫,發現了一批具有重大育種價值的基因,開創了肉鴨分子育種新領域。培育出的4個國審肉鴨新品種2024年出欄肉鴨超過18億只,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40.1%,成功打破了國外品種對我國瘦肉型和肥肝用肉鴨品種市場的絕對壟斷,使我國肉鴨育種理論和技術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和種業振興作出了重大貢獻。
勇立潮頭 積極探索科技前沿
畜禽重要經濟性狀遺傳機制的解析一直是基礎研究中的熱點與難點,此類研究耗時長、經費投入和技術要求高,因此,國際國內在這一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屈指可數。侯水生開拓創新,率先解碼肉鴨基因組信息,引領肉鴨育種進入基因組時代。他首次構建了高質量的北京鴨參考基因組,注釋功能基因2.1萬個,首次發現了IGF2BP1基因調控鴨體重與飼料轉化率(FCR),其突變型可增加鴨體重15%,提高FCR6.6%。首次證實了MITF基因調控鴨的羽色,MAGI3基因能影響肌肉肌間脂肪含量、嫩度。他先后將5個基因用于肉鴨分子育種,并創建了鴨基因組育種值評估技術,為高效準確選種提供了分子育種新途徑。
打破壟斷 實現肉鴨種源自主可控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鴨肉生產和消費國,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是繼豬肉和雞肉之后的第三大肉類產業。長期以來,肉鴨品種完全依賴進口,種源多年被國外公司壟斷,引種成本居高不下,成為我國肉鴨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侯水生下定決心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在幾乎沒有科研經費支持、試驗條件較差的條件下,他迎難而上,帶領團隊以我國特有的北京鴨和野鴨等為資源,采用遠緣雜交、近交、雙向選擇等技術,經過30年持續創新,培育了39個遺傳性穩定,而生長速度、體型外貌、FCR、繁殖性能、胸肌率與皮脂率、抗鴨甲肝病毒能力等顯著不同的肉鴨專門化品系。培育的免填型北京烤鴨專用配套系,終止了300年來流傳至今的“北京填鴨”飼養工藝,每只鴨節約飼料4.42千克,解決了填飼引發的高死淘率、高飼養成本等系列問題。培育的中畜長白半番鴨打破國外肥肝用品種對我國的絕對壟斷,國內肥肝市場占有率快速提高。
解決產業“痛點” 肩負起綠色發展的重任
肉鴨養殖作為傳統產業,發展面臨著諸多“痛點”,如北京烤鴨傳統養殖方式需要填飼增肥,帶來了勞動強度大、飼料浪費等問題。侯水生團隊配套構建了一系列肉鴨綠色發展綜合技術模式,實現了從“水養”到“旱養”的顛覆性創新、從“填鴨”到“免填”的革命性突破,養殖效率提高10倍以上,年節約飼料超過80萬噸。通過在內蒙古赤峰、河北滄州等地建立示范基地,推廣肉鴨新品種、新技術,形成了“塞飛亞草原鴨”“中新鴨”、樂壽烤鴨坯、東風烤鴨坯等國內馳名品牌,帶動了肉鴨產業快速發展。扶持650個貧困戶就地養鴨,戶均養鴨純收入約4.5萬元,累計幫助3萬多戶貧困戶、近12萬人脫貧致富。
加強團隊建設 踐行科學家精神和勞模精神
培養出一支有理想、有抱負、務實創新的研發團隊一直是侯水生努力的目標。在團隊的青年科技人員眼中,侯水生是一位嚴謹認真、實事求是的帶頭人,在研究內容、實驗數據、試驗基地、發表論文等方面,不允許有半點虛假和絲毫馬虎。他在實驗室最醒目之處張貼著自己總結的“水禽育種與營養創新團隊價值觀”,內容主要包括以積極向上為榮,以消極散漫為恥。以堅守誠信為榮,以背信棄義為恥。以努力探索為榮,以停滯不前為恥。以調查研究為榮,以閉門造車為恥等。這個被簡稱“十榮十恥”的價值觀,既是團隊打造的科研價值觀,也是指導團隊日常科研工作的行為指南。他要求團隊無論是新入職的職工,還是新入學的研究生,首先都要到試驗基地實習1個月到半年時間,學習了解鴨的生物習性、養殖技術、表型測定、選種育種技術等。“只有充分了解研究對象,才不會出現脫離實際的研究”,他經常這樣教導團隊成員。在他的引領下,建設了一支具有良好工作作風、充滿正能量的團隊,為持續的科研創新提供了堅強保障。同時,他的團隊也為合作企業培養了一支技術過硬、執行力強的人才隊伍,更好地助推肉鴨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科技創新引領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
——記全國先進工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武
李培武,農產品質量安全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始終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己任,聚焦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潛心農產品與食品質量安全研究39年,在糧油質量安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成果,為我國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攻堅克難 立足產業破瓶頸
油菜是我國最大油料作物,也是湖北及我國南方喜愛的食用油源,但傳統菜籽中芥酸有害健康,餅粕因含硫甙有毒,不能作飼料。20世紀90年代,我國大力發展低芥酸低硫甙油菜(簡稱雙低油菜),由于缺少雙低油菜快速檢測技術,雙低油菜與傳統的普通油菜混種、混收、混加現象嚴重,導致農民生產出的雙低優質菜籽既賣不出好的價格,農民無法受益,加工企業也難以實現優質優用,雙低油菜產業發展陷入困境。面對產業需求和挑戰,李培武帶領團隊連續開展全國油菜質量安全監控與品質分析,研制出雙低油菜速測技術和芥酸硫甙速測儀,創建了雙低油菜全程質量控制技術及標準體系,被原農業部列為全國主推技術,成果在蘇、鄂、川等13省種子管理、農技推廣和收儲加工等部門廣泛應用,應用覆蓋油菜產區70%以上,推動了我國由傳統油菜向優質油菜標準化生產的技術跨越和行業科技進步。
勇攀高峰 振興產業促發展
糧油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但易受黃曲霉毒素污染,因其劇毒和強致癌性,嚴重威脅糧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如何快速發現污染一直是國際熱點難題。李培武首次提出高靈敏免疫檢測思路,帶領團隊深入研究高靈敏識別機理,發現了黃曲霉毒素靶向誘導效應,發明了親和力高、特異性強的單克隆抗體和納米抗體,突破抗體親和力低的世界難題,創建的黃曲霉毒素高靈敏檢測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在中央儲備糧庫、糧油工貿、海關口岸等主要領域和鄂魯豫等22省糧油風險監測評估中應用,檢出率提高50%以上,發展成為行業主流技術,顯著提升了我國糧油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水平。
針對大豆油料產能提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李培武帶領團隊歷經20多年持續研究,取得了大豆花生提質固氮綠色增產重大原創性突破,發明了ARC生物菌劑,發現了土壤源頭阻控黃曲霉提質和誘導固氮增產耦合效應,首創ARC生物耦合技術,破解了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生產上長期面臨的結瘤少、固氮效率低及黃曲霉污染的世界性難題,開辟了提質固氮減肥增產的新途徑,為大面積單產提升提供了重大原創性技術,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和全國十項農業重大引領性技術,2025年中關村論壇上被遴選為農業領域唯一的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發布。
獎掖后學 集智攻關護糧安
多年來,李培武高度重視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嚴謹治學、甘為人梯、獎掖后學,作為我國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學科博士生導師,先后培養博士研究生29名,其中1篇博士論文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5篇博士論文獲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獎。培養出國家優青、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6名,以及數十名研究員、副研究員和高級實驗師、高級農藝師等優秀創新人才,打造出一支職稱、專業、年齡搭配合理、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創造力的一流創新團隊,榮獲中華農業科技優秀創新團隊獎。
李培武深知農業科研領域協同創新的重要性,他牽頭組織國家糧油風險評估等重大專項,組建風險評估團隊,拓展研究領域,構建了我國油料質量安全大數據云平臺、繪制出我國花生油菜等糧油生物毒素污染分布圖,為政府監管與防控提供科學依據,使我國糧油質量安全研究水平躍居世界領先行列。及時發現了進口糧油風險隱患,得到國務院有關部門采納,增強了我國大豆、油菜等糧油產品國際貿易的主動性與國際話語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提升糧油質量安全水平作出了重大貢獻。(通訊員 尚辰)
- [科技日報]我國打造首個農產品碳足跡因子基準數據庫2025-05-18
- [農民日報]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發布會暨第十八屆農業環境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2025-05-18
- [新京報]干旱、高溫、干熱風,今年的夏糧如何奪豐收?2025-05-18
- [中國新聞網]第六屆“美美與共”云茶會在杭州舉辦 邀全球舉杯共享2025-05-18
- [農民日報]“綠肥+”水果生產技術點亮綠色經濟2025-05-17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森林損失對地表溫度動態影響規律2025-05-17
- [科技日報]《2025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發布2025-05-17
- [光明日報]最新研究報告建議我國進一步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2025-05-17
- [光明網]我國綠色低碳農業正處于傳統生產模式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的關鍵攻堅階段2025-05-17
- [中國科學報]“科技包縣”助力油菜大面積單產提升2025-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