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和番茄,是餐桌上再熟悉不過的食材。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們之間,存在著一段奇妙的演化關系。最近,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團隊聯合中外科研人員在《細胞》期刊發表的研究,揭開了馬鈴薯起源的重要秘密——一段始于約900萬年前的自然雜交,不僅誕生了馬鈴薯這一新物種,也催生出了它獨有的地下儲藏器官——薯塊。
植物世界的親緣關系常常超乎外觀的想象。栽培馬鈴薯所在的馬鈴薯組,與番茄組、類馬鈴薯組植物本是近親。過去,科學家們看著馬鈴薯和類馬鈴薯相似的株型,一度認為類馬鈴薯就是“不結薯的馬鈴薯祖先”。但分子層面的證據卻給出了意外答案:番茄與馬鈴薯的遺傳距離其實更近,即便番茄既沒有地下莖也不會長出薯塊,和馬鈴薯的外形差異顯著。這種“看臉識親”的誤區,讓三者的進化關系困惑了學界許久。
破解謎題的關鍵藏在基因里。研究團隊對101份馬鈴薯基因組和349份重測序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相當于給馬鈴薯家族做了一次全面的“基因家譜檢測”。結果發現,所有馬鈴薯個體的基因組中都穩定攜帶兩份遺傳物質——40%來自番茄組,60%來自類馬鈴薯組。結合分化時間推算,類馬鈴薯和番茄的祖先在1400萬年前開始走上不同的進化道路,經過約500萬年的各自演化后,因地質環境變化再次相遇并發生自然雜交,最終在900萬年前孕育出最早的馬鈴薯物種。
最令人稱奇的是薯塊這個全新器官的誕生。作為“母親”的番茄組植物沒有地下莖,作為“父親”的類馬鈴薯雖有地下莖卻不會膨大儲糧,而它們的雜交后代卻完美融合了雙親的基因優勢。番茄提供的SP6A基因如同主開關,啟動了能量儲存的信號;類馬鈴薯帶來的IT1基因則調控著地下莖的生長方向。另外兩個關鍵基因DRN(來自番茄)和CLF(來自類馬鈴薯)更是缺一不可,任何一個缺失都會導致薯塊發育異常。這種基因的巧妙組合,創造出了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儲藏器官。
薯塊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馬鈴薯的命運。這個地下“糧倉”能儲存充足的水分和淀粉,幫助植株度過寒冷干旱的季節;同時帶來了獨特的無性繁殖能力,僅憑薯塊上的芽眼就能長出新植株。這些優勢讓馬鈴薯擺脫了親本的生態限制,在高海拔等多樣環境中快速分化,最終形成了包含108個物種的大家族。
這場發生在900萬年前的自然雜交,不僅是植物進化史上的精彩一頁,更為現代農業育種提供了寶貴的基因資源啟示。當我們切開馬鈴薯烹飪時,或許能想起這段藏在淀粉里的漫長進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