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穿透薄霧,掠過群山之巔,溫柔地撒在湘西大地上。在武陵山脈褶皺深處、酉水河懷抱之間,永順縣猶如一顆明珠深藏其中。
這里曾經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曾屬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讓永順徹底撕下深度貧困的標簽,但作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脫貧人口和易地搬遷人數最多的縣,穩步邁向共同富裕的任務依然艱巨。
進入過渡期以來,在農業農村部定點幫扶下,永順縣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做好“土特產”文章,厚植傳統文化,建設和美鄉村,奮力探索由脫貧邁向振興的有效路徑。站在5年過渡期收官節點,記者深入永順,探訪其如何書寫“銜接”答卷。
下足“繡花功夫”,守牢底線促就業
鞏固脫貧成果的“成色”,決定全面振興的“底色”。永順按照“四個不摘”的要求,脫貧攻堅時期的主要幫扶政策都延續了下來,保持了機制不變、隊伍不散、力度不減。
防止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前提是做好監測。當監測對象從過去貧困人口轉向所有農民,如何提高監測的精準度?
2024年秋天,石堤鎮九官坪村村民肖儀春,因子女意外變故突發大病,家庭生活困難。經過一套嚴謹的識別程序,他被納入監測,醫療保險全額代繳、醫療救助、低保等一系列保障性幫扶措施隨之迅速落地,將這個家庭從搖搖欲墜的邊緣拉了回來。
肖儀春之所以能夠第一時間被“發現”,源于縣醫保系統監測到他發生了一筆大額醫療費用,及時將信息推送給當地農業農村局、民政局以及鄉鎮核查。打通縣域內各部門、條塊之間的數據交換與信息共享,強化部門預警篩查,這讓監測更加精準及時。“不是所有農戶都熟悉自主申報操作,系統預警篩查與駐村干部走訪結合,通過數據‘跑腿’,可以讓困難早發現,做到早幫扶。”農業農村部掛職干部、九官坪村第一書記姜宜琛說。
監測到位,幫扶措施如何“對癥”?幫扶干部針對肖儀春家只有老人小孩、醫療支出多等情況,量身定制了“一戶一策”幫扶方案。肖儀春向記者展示了他的一卡通收入信息,醫療救助、生態保護補償、公益崗工資、低保金、家庭經濟困難幼兒入園補助等,分門別類、清清楚楚。在駐村工作隊、村“兩委”的扶持下,他家還種植了6畝莓茶,僅此一項增收2萬多元。
永順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馬山波介紹,永順縣對監測對象進行“三色管理”,綜合考慮監測戶返貧致貧風險、家庭收入支出情況、自身應對能力、幫扶措施落實情況等,對幫扶措施落實到位、自身應對能力較強的風險穩定消除對象賦“綠碼”,對幫扶措施落實到位、家庭收入較低或整戶兜底的對象賦“黃碼”,對幫扶措施不夠用或家庭剛性支出較大且自身應對能力不足的對象賦“橙碼”,因人因戶精準施策,應納盡納、應幫盡幫,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永順縣易地搬遷人口多,如何讓大家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走出深山老林,搬到芙蓉鎮安置區,居民黃英也一度為生計犯愁。不久后,她就在社區內的萬良服飾幫扶車間,找到了一份校服縫制的工作。“多的時候一天掙100多元,少的時候也有七八十元,主要是顧家、掙錢兩不耽誤。”縫紉機“噠噠”作響,兩只巧手上下翻飛,說話間一塊布料就縫好了。
外出務工、車間做工、自主創業、就近就業、公益崗位……安置區持續細化就業幫扶,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至少有一人穩定就業。“我們常說安居樂業,有房子住、有一份收入,心就定下來了。”作為最早參與扶貧搬遷工程的干部,魯開忠真切感受到,搬遷群眾從一開始的不適應,到今天完全融入社區生活,主動參與社區治理、文化活動,不僅生活方式煥新,精神面貌也更加昂揚了。
農業農村部大力協調社會資源,持續向定點幫扶地區傾斜。隨著湘西州第一個“菜鳥”產地倉、湖南省首個“客服縣”項目先后落地永順縣,“小鎮青年”在縣域就能找到數字就業機會。永順縣委書記向加茂表示,永順縣將繼續加強就近就業人員技能培訓,做好外出務工人員服務保障,落實好一攬子創業就業幫扶政策,讓脫貧人口端穩就業“飯碗”,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
參透“魚”“漁”之道,瞄準市場“造血”
做好“有效銜接”文章,更多要靠產業發展。脫貧地區產業基礎普遍搭起來了,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如今到了提質升級、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時候。
永順特色產業同樣面臨結構單一、產值偏低、附加值不高等“成長的煩惱”。就拿獼猴桃產業說,當地果農長期種植的“米良1號”品種退化、栽培水平較低,市場競爭力不強。在農業農村部幫扶下,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在永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立獼猴桃試驗站,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齊秀娟,帶領團隊引入“中獼2號”等新品種,推廣高枝牽引、“1-2-16魚骨結構”等樹體管理技術,提高果實商品率,增加了果農收益。
隨著過渡期進入尾聲,幫扶產業如何實現從“扶著走”到“自己走”的轉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重在搭平臺、立標準、樹榜樣,要加快從政府投入為主向市場主導的發展方式轉變。”農業農村部掛職干部,永順縣委常委、副縣長姚二強,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幫扶產業扎下根、立得住,推動產業發展從單方面輸血轉變為自發式造血。
如今,從前端品種優化到后端精深加工,永順加速主導產業全產業鏈躍升。土生土長、擁有千年種植歷史的莓茶,因周期短、產值高,曾為脫貧攻堅立下“汗馬功勞”。為讓這一富民產業就近轉化增值,永順大力培育大豐生態農業、中豐生物科技等一批龍頭企業,打造“溪州莓茶”“司城貢茶”等20余個品牌,推出速溶茶、含片、護肝片、洗護用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將一芽一葉“吃干榨盡”。
大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分揀車間里,莓茶經過多道加工工序,覆上了一層“白霜”。分揀工穿上無菌工裝,坐在工作燈下仔細挑選,去蕪存菁。優質的莓茶被精心包裝起來銷往各地,“落選”的則進入提取車間,萃取二氫楊梅素等黃酮類化合物,應用于保健品、飼料添加劑。
產業鏈向上下游延展,增值收益更多留給了當地農民。“僅我們分揀車間,平均每天就需要100多個工人,多是周邊村民。”在大豐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毛剛看來,附近村民通過流轉土地、種植莓茶、銷售鮮葉、就近務工等,有了更多增收渠道。莓茶發展與村集體經濟收益掛鉤,企業按照投入比例分紅給村集體,產業鏈上各方主體都能受益。目前,“永順莓茶”已入選中國區域公用品牌名錄,種植面積11.2萬畝,年產量3200余噸,綜合產值達12.8億元。千年莓茶因科技、品牌加持,利益聯結機制賦能,更加“有滋有味”。
“一花獨放不是春”,永順還立足各鄉鎮特色做好“土特產”文章,“多點開花”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在姚二強等掛職干部的積極聯系協調下,2024年“永順鳳頭鴨”品種順利通過審定,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新品種名錄。在鳳頭鴨核心養殖區顆砂鄉,村民田天才乘借“東風”,建起4500多平方米的綜合養殖基地,選育擴繁鳳頭鴨品種。“目前,鴨苗孵化實現了穩定的量產,年均出苗30萬羽以上,品牌叫響后養殖前景很可觀。”在他身后,一群鳳頭鴨自在游弋,似有“騰飛”之勢。
產業振興,關鍵要靠“人”。正是參透“魚”“漁”之道,永順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致富帶頭人、高素質農民等,激發產業活力。石堤鎮返鄉創業青年向玉萍成立合作社,帶動全村近一半農戶種植莓茶,為群眾提供就業崗位;顆砂鄉“85后”本土人才張維月,帶領570多戶農民種植優質稻,所產大米暢銷廣東、廣西等省區大中城市……一批“領頭羊”在市場風雨洗禮中成長起來,將小農戶接入大市場。
跳出“千村一面”,以文化人潤民心
在解決了“兩不愁三保障”后,永順正闊步邁向鄉村振興。“每個地區發展水平不一樣,我們底子薄一點,不能追求與東部地區同標準、同要求,結合縣級財力和群眾需要,重點保障農村生產生活基本功能,把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抓好。”永順縣副縣長魯開發思路清晰。
沿著三色小道步入高坪鄉場坪村,兒童嬉戲玩鬧的聲音遠遠傳來,走近一看,原來村里建起了游泳池,“水上城堡”吸引了不少兒童納涼。往前幾步,涼亭下竟有幾個大小不一的洗衣池,婦女們聚在一起,聊著四鄰八鄉的新鮮事兒,棒槌聲聲柔韌悠長。行至河邊開闊處,只見麗日晴空,山巒起伏,房屋錯落有致,葡萄架下碩果累累,鄉村如詩如畫。
這個藏身深山的小村莊,憑借“內秀外美”的過硬實力,入選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永順縣縣長周海強介紹,過渡期以來永順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得到鞏固提升,自來水普及率達92.4%,戶廁改造有序開展,鄉村公路互聯互通,32個省級美麗鄉村、特色村寨串珠成鏈,點亮“美麗經濟”。
全面振興之意,不止于硬件過硬,還應形神兼備,既有田園風光之美,也有人文風情之和。永順縣是土家族主要聚居地區,歷代溪州土司建治所于此,長期的封閉隔離讓這里保留了古樸淳厚的土家族文化、濃郁獨特的民俗風情。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理念結合,化為潤物無聲的治理效能,為鄉村發展注入精神力量。
踏進靈溪鎮雙鳳村,吊腳樓群鱗次櫛比,翹角飛檐獨特美觀,古木參天,流水潺潺,訴說著土家族的審美情趣與歷史傳承。村黨支部委員彭書珍,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家族擺手舞代表性傳承人,帶著村民跳起歡快的擺手舞,熱情迎接八方來賓。
文脈傳承,古韻流淌,充盈了鄉親們的精神生活,增強了村莊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以文化人、塑形鑄魂,這樣的故事在永順俯拾皆是。高坪鄉西米村深入挖掘村史中16個姓氏的廉潔文化精髓,每家每戶門前懸掛的家風家訓牌,與村內碧荷紅蓮遙相呼應,頗有“荷香添廉韻、蓮實富鄉鄰”之意。在西歧鄉,基層黨支部引導村民成立“村民議事會”“村民監督會”,構建起黨建引領、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村級議事協商機制,有事來商量,矛盾不上交,新時代“楓橋經驗”具象化為老百姓可觸可感的治理溫度。
千姿百態的鄉村打破人們的固有想象。山區亦有“后發之勢”,永順跳出“千村一面”,守護鄉土肌理與優秀傳統文化,將現代生活、治理智慧與文明風尚嵌入田園。讓農民群眾“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并不遙遠。
武陵山的層巒疊嶂,曾見證這片土地百折不撓擺脫貧困,如今又見證它接續前行邁向振興。當防返貧致貧的底線守得更密實,當一個個特色產業拔節生長,當古老村落煥發現代活力,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畫卷正在永順徐徐鋪展,一個共同富裕的幸福夢想在青山綠水間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