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16吉林糧食品牌日暨營銷推廣系列活動在吉林省延吉市啟幕。作為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辦方還舉辦了“創新糧食產業發展模式助力鄉村振興”圓桌對話。政府部門、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展開深入討論與交流,分享成功經驗和創新思路。
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遺傳育種博士研究生導師曹立勇研究員圍繞“科研機構、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協同發展,解決最后一公里推廣難題”作發言。他表示,吉林水稻生產特色鮮明,但目前糧食生產也面臨新技術、新品種推廣難等問題,如何從科研機構、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農人)協同發展來構建高效的糧食產業科技創新轉化與應用體系,根本性地提高產量、品質和效率,解決“最后一公里”的推廣難題,值得思考。
曹立勇認為,在當前農業發展的背景下,多元主體協同創新已成為培育農業新動能的關鍵途徑。
曹立勇分析了科研機構、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點,也指出了多元主體協同培育存在的問題。他表示,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存在不足,難以實現產業化應用;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也存在缺乏資金支持、技術轉移渠道不暢等問題。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存在不足。有的農業企業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和能力,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力不強;在市場開拓方面,存在渠道不暢、營銷手段單一等問題。經營主體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經營能力存在不足,缺乏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難以適應農業新動能培育的要求;在市場意識和合作意識方面也比較薄弱,容易出現盲目生產和跟風種植的情況。同時,多元主體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協調機制,利益分配機制也不合理。
曹立勇從提升主體能力與資源整合效能、加強完善溝通與協調機制、優化利益分配機制和改善外部環境四個方面對多元主體協同創新、共同發揮作用形成合力給出建議。
一是提升各主體能力。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加強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推動技術產業化,整合市場需求與科研資源,主導產業鏈延伸。二是提升資源整合效能。推動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三是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構建由政府、企業、農民及科研機構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農業信息共享平臺,提升多方溝通效率,完善協調機制,及時解決協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四是明確利益訴求。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曹立勇表示,多元主體協同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只有科研機構、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農人代表)等多元主體緊密合作,協同發展,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推廣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