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京通過現場會議和直播平臺聯合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5》(下稱報告)和《2025全球食物政策報告》,聚焦中國農業產業韌性及競爭力等產業發展熱點進行了深入探討。
報告預測,2025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1.426萬億斤,大豆油料擴種持續增效,棉糖果生產穩中向好,生豬產能調控成效顯現,豬肉進口下降,畜產品和水產品供應穩定。
報告指出,近年來中國農產品進口規模持續擴大,價差驅動型進口特征突出。若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行,預計中國主要農產品進口將顯著增長,進而對國內生產造成較大沖擊,尤以玉米、牛肉和大豆影響最為顯著,建議分類制定差異化進口調控與國內產能優化策略。
報告認為,氣候變化深度影響中國糧食產業鏈的安全與穩定。溫度升高將導致三大主糧生產環節普遍減產,同時產后環節的糧食損失也將增加;降水量增加導致玉米和小麥產后環節損失加劇,較大程度上抵消了其對生產環節的正向影響,相比之下,水稻會減產較為嚴重。
報告認為,未來氣候變化對中國大豆進口的影響風險總體可控,但短期內供應鏈穩定性存在一定風險。氣溫升高將導致全球大豆產量和可貿易量減少,不利于中國大豆進口,極端氣候條件將推動全球大豆貿易成本上漲,抑制中國大豆進口,建議采取“國際+國內”綜合施策措施,增強中國大豆跨境供應鏈的氣候韌性。
報告指出,中國農業在實現“雙碳”目標進程中成效顯著,農業碳匯增長速度遠大于源排放速度。當前中國單位農業GDP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和人均排放水平均低于美國、西歐、巴西等主要經濟體和全球平均水平。未來農業碳減排需從生產和消費兩端協同發力,在生產端,重點推動低碳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持續提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在消費端,積極引導居民調整膳食結構低碳轉型,在降低農產品供給壓力的同時,提升糧食和蛋白自給水平,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