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為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為超過半數的世界人口提供主食。然而,水稻黑條矮縮病毒(SRBSDV)等病毒嚴重危害水稻生長,威脅糧食生產安全,解析病毒—水稻互作的分子機制對水稻病毒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教授周雪平聯合浙江大學教授吳建祥團隊和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張彤在《自然—通訊》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水稻病毒編碼蛋白通過與寄主因子OsTSN1互作,形成病毒蛋白—OsTSN1液滴,并促進OsTSN1的多聚化來增強其核酸酶活性和RNA降解功能,進而協同抑制自噬相關和茉莉酸信號轉導相關的水稻抗病毒免疫反應。
研究發現,在液滴中,病毒蛋白通過促進OsTSN1的多聚化來增強其核酸酶活性,從而降解編碼轉錄因子OsLHY和OsNAC15的轉錄本,抑制下游自噬和茉莉酸相關的水稻免疫途徑進而促進病毒感染水稻,表明不同水稻病毒在入侵水稻策略上存在趨同現象。研究結果為水稻病毒病的抗病育種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浙江大學已畢業博士研究生曾銘和出站博士后傅帥為共同第一作者,吳建祥、周雪平和張彤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等項目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2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