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農業入侵生物擴張蔓延機制與高效防控技術研究”項目組,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組織召開“馬鈴薯甲蟲和蘋果蠹蛾區域綠色防控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示范現場評價暨防控技術培訓會”,全面展示了兩種重大檢疫性入侵害蟲高效綠色防控技術的創新成果。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種植面積達780萬公頃,年產量超過1.1億噸,產值達2200億元。我國蘋果種植面積達198萬公頃,年產量超過4400萬噸,產值高達3500億元。然而,作為我國重要作物,近年來,馬鈴薯和蘋果都面臨著入侵害蟲的侵襲。例如馬鈴薯甲蟲是國際公認的馬鈴薯毀滅性檢疫害蟲,在我國新疆北部大部分區域均有分布;蘋果蠹蛾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6億元,潛在經濟損失更是高達140億元,嚴重威脅蘋果優勢產區的生產安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馬鈴薯甲蟲和蘋果蠹蛾的防控手段較為單一,且長期依賴化學農藥,導致害蟲產生了嚴重的抗藥性,防控形勢嚴峻。
如何防止這些入侵害蟲的擴張蔓延,實現科學有效防控?自“十四五”規劃實施以來,農業農村部全面貫徹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制度優勢,聚焦重大行業需求,系統謀劃和部署有組織科研攻關。2021年,在農業農村部的支持下,植保所聯合新疆農業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等10家國內優勢科研機構,率先啟動“重大農業入侵生物擴張蔓延機制與高效防控技術研究”專項,聚焦蘋果蠹蛾和馬鈴薯甲蟲等重大外來入侵物種對象開展聯合攻關。經過5年時間的技術攻關,兩種重大檢疫性入侵害蟲高效綠色防控技術創新均取得顯著成效。
活動現場,圍繞馬鈴薯甲蟲,項目組首先展示了蘇云金芽孢桿菌拌種薯和幼蟲噴施的綠色防治、糧油間作-天敵儲蓄的生態調控、天敵蠋蝽的規模化擴繁等多項技術。經過驗證,示范區馬鈴薯甲蟲綜合防控效果高達95%。圍繞蘋果蠹蛾,項目組展示了智能監測預警與野外快速精準鑒定、低成本長持效性誘芯、抗紫外線蘋果蠹蛾顆粒體病毒微膠囊制劑、基于銀行植物的生態調控等多項技術,以“監測預警+生態調控+迷向干擾+科學用藥”為核心的蘋果蠹蛾區域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對蘋果蠹蛾的綜合防控效果達到87.3%,示范區天敵種群數量顯著增加,為對照區的2.67~3.54倍,化學藥劑施用量減少了50%。
與會專家認為,綠色防控技術體系不僅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還有很高的推廣價值,要進一步強化技術模式的示范推廣,擴大應用覆蓋面,提升防控成效,為保障農業生產安全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項目首席科學家、植保所研究員張桂芬介紹,項目實施以來,已累計研發監測防控技術和設備9項,形成防控中試產品5項,核心技術產品示范面積達870畝,輻射防控面積超過85萬畝次,挽回經濟損失達5.18億元,有力維護了我國馬鈴薯和仁果類水果產業的健康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