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推進生鮮農產品可持續種植發展合作論壇暨“農產品流通可持續發展項目”結項會在北京舉行。這標志著由歐盟“轉型亞洲計劃”支持的“農產品可持續發展”項目歷經三年半,畫上階段性總結的句號。記者從會上了解到,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IVL)共同實施的“農產品流通可持續發展項目”覆蓋全國20余個省份,重點聚焦多個重點果蔬產區,累計培訓和賦能農戶超過1萬人、合作社超2000家,帶動數百家企業與果蔬基地共同開展可持續種植管理與標準化果蔬周轉筐替代實踐,有效提升了生鮮農產品的源頭管理能力與流通效率。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彭建真表示,生鮮商品損耗高、鏈條長、效率低,是制約農業增效與消費升級的瓶頸環節。基于這一共識,協會于三年半前聯合合作伙伴發起該項目,搭建起一個由政府支持、行業推動、企業參與、科研支撐的多方協作平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綠色流通路徑。通過協會與執行伙伴的共同努力,項目有效打通了供需兩端、連接了政策與市場,也推動了企業角色從“消費升級的引領者”向“綠色轉型的協作者”轉變。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胡向東研究員指出,流通環節是調節供需結構、引導健康消費的重要關口。項目為果蔬生產和流通提出了“流通影響供給、標準倒逼生產”的重要路徑,是推動從“吃得飽”到“吃得營養健康”的關鍵探索。
項目協調人、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可持續消費推進部主任郭沁華介紹,項目聚焦中小農業經營主體能力建設與果蔬流通體系優化,圍繞“標準制定、培訓體系開發、周轉筐推廣”等核心目標,構建起一整套可落地、可評估、可推廣的綠色農產品流通路徑。項目期內,制定并發布了包括《果蔬類周轉筐運營操作規范》在內的多份標準指南;搭建了培訓體系,在全國22個省區市開展賦能培訓,成功覆蓋2000多家以合作社為代表的中小農業經營主體和超過10000名農戶,促進了可持續種植理念在生產端的落地與傳播;聯合基地、流通和零售多方,推廣果蔬周轉筐進入流通鏈條,覆蓋了60余家零售企業和120余家經銷商,還完成了涉及行業操作指南開發、環境效益評估、政策研究等在內的系統工作。
“項目啟動初期,協會深入調研發現行業在周轉筐使用中普遍存在包裝成本高、果蔬保護不足、操作流程不統一、丟筐率高等問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行業創新部主任田芮豐表示,項目從使用指南開發、線上視頻課程、企業試點和掛牌機制,到標準制定,系統推進了周轉筐的普及,并于2024年升級為行業標準,涵蓋載重、尺寸、物流兼容性等關鍵參數。同時,項目還推動周轉筐在地標農產品中的協同應用,聯合地方政府探索“以好筐帶好品”的推廣路徑。
來自瑞典環境科學研究院(IVL)的中國首席代表高思博士分享了項目期間開展的生命周期碳足跡評估結果。研究表明,相較于傳統一次性包裝,標準化周轉筐在運輸距離1000公里內的場景下可減少近50%的碳排放。項目累計推廣的周轉筐使用量611萬。
“蔬果的生產流通面臨化肥農藥投入偏高、組織化程度不強、損耗率高、流通鏈長等典型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慧指出,該項目有效推動了農戶培訓、合作社賦能、標準融入采購體系、流通減損協作等關鍵環節。
寧夏園藝技術推廣站站長蔣學勤介紹,項目先后在寧夏蔬菜主產區——銀川市和固原市舉辦多期培訓班,邀請全國知名專家與企業代表,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零售采購標準、品牌建設及電商供應鏈等主題進行現場授課與指導。
“通過與項目參與企業喜茶的深度合作,鴻潤農場獲得了標準化生產與評價體系的培訓與指導,成功評價為‘推進可持續種植示范基地’。”云南石屏鴻潤家庭農場負責人李媛表示,在此過程中,農場還帶動了當地少數民族女性廣泛參與楊梅種植、采摘、包裝等環節,促進了就業與鄉村融合發展。
明康匯生態農業集團有限公司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部總監黃建軍表示,企業不僅借助項目資源完成了多場賦能培訓,還將可持續理念扎根于農業實踐一線。項目幫助企業在浙江淳安、麗水江根、臨安高山產區以及四川廣元等地推動了訂單農業、綠色種植與采后保鮮等多項創新探索,帶動農戶增收的同時,也顯著提升了蔬果品質與流通效率。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洪濤表示,“農產品流通可持續發展項目”的順利結項,不僅是一次階段性成果的展示,更為中國農業綠色轉型和國際合作積累了寶貴經驗與實踐樣本。三年半的探索證明,通過標準化工具、協同平臺與培訓機制的聯動,可以有效降低流通損耗、減少環境壓力、提升農產品價值鏈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