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至29日,“千萬工程”視域下鄉村環境長期因子觀測學術研討會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會議由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主辦,聚焦鄉村環境長期因子觀測技術體系與“千萬工程”實踐經驗融合,150余位科研院所專家、基層代表及企業負責人參會,共探科技賦能鄉村環境治理新路徑。
開幕式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劉現武指出,鄉村環境治理需以科技為支撐,長期因子觀測是摸清環境演變規律、精準施策的關鍵。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明崗、侯立安等專家圍繞長期實驗數據分析、水污染防治技術等作主旨報告,強調要通過長期動態監測,構建科學治污體系,為鄉村環境治理提供“數字底盤”。
?在專題研討環節,與會專家從鄉村環境長期因子觀測技術、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治理政策優化三方面展開深度交流。中國農業科學院高懋芳團隊提出“全鏈路智能監測”構想,通過物聯網技術實時采集土壤、水質等數據;杭州海康威視展示的智慧監測平臺,已在全國20余個鄉村試點應用,實現環境數據“一張圖”管理。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李軍介紹的農村污水治理“零直排村”模式,以及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路楊團隊研發的動態膜覆蓋堆肥技術,為低成本處理農業農村多元廢棄物提供了新方案。?
29日,參會代表走進杭州市富陽區銀湖街道唐家塢村和觀前村。在唐家塢村,通過布設長期因子觀測網,對農村黑灰水、地表水、庭院土壤、指示性生物等10余類因子進行長期監測,為鄉村治理提供數據支撐;觀前村作為省級和美鄉村示范村,依托“千萬工程”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建成垃圾分類數字化平臺和生態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村民滿意度超95%。安徽農業大學教授劉小寧評價:“科技與政策協同發力,讓‘千萬工程’從環境整治向生態價值轉化躍升?!?
此次研討會確定了鄉村環境長期因子觀測技術標準化的三大方向:一是構建覆蓋全國典型鄉村的觀測網絡,二是研發低成本、易維護的智能監測裝備,三是推動數據智能中樞融入鄉村治理決策。未來,科研機構聯合地方政府與企業,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千萬工程”為引領,將為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創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