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6日,全國麥類作物病害研究與防控協作組學術交流會在甘肅天水召開,大會以“尋根溯源、協同創(chuàng)新”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國50多家科研教學單位、技術推廣部門和相關企業(yè)的200余名代表匯聚,共商小麥重大病害科學防控大計。
全國麥類作物病害研究與防控協作組前身為1975年成立的“全國小麥銹病研究協作組”,歷經50年發(fā)展,已成為我國麥類病害防控的核心科技力量。協作組通過開放式協作機制,推動我國在小麥條銹病、赤霉病、病毒病等重大病害研究與防治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突出貢獻。
據專家介紹,我國小麥常見病害達30余種,其中條銹病、赤霉病等10余種病害頻發(fā),若不有效防控可導致減產30%以上。歷史上,1950年條銹病大流行曾造成全國小麥減產41.4%,1964年再度暴發(fā)后,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加強防治。協作組自成立以來,通過聯合攻關,成功實現小麥病害“有病無災”的目標。
自成立以來,協作組承擔了三大核心任務:一是開展小麥重大病害越冬、越夏及春季發(fā)生情況調查,為病害預測和應急防控提供數據支持;二是監(jiān)測病菌致病性和小麥品種抗病性的變化,為抗病育種和品種布局提供依據;三是組織全國性學術年會和調研活動,形成決策參考報告。此外,協作組還聯合承擔了多項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在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
通過幾代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協作組不僅完成了小麥重大病害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成果轉化應用,實現了“有病無災”的目標,還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端人才,并搭建了一系列國家級科研平臺。協作組成員與國外同行頻繁交流合作,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會議,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科研協作。
值得一提的是,甘肅隴南地區(qū)作為中國小麥條銹病的核心菌源基地,見證了協作組成員“扎根黃土、求真務實、不斷探索、協同創(chuàng)新”的科學家精神。自1965年起,中國農業(yè)科學院在甘谷縣建立了小麥銹病研究工作站,成為全國專家的合作基地。近年來,依托甘谷站,協作組進一步加強了與地方科研機構的合作,深化了對小麥條銹病源頭治理的研究。
國家小麥產業(yè)技術體系病蟲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協作組組長陳萬權表示,未來將繼續(xù)深化全國協作,應對氣候變化下病害新挑戰(zhàn),為小麥穩(wěn)產增產提供科技支撐。
此次會議還研討了病害監(jiān)測預警、綠色防控等前沿技術,進一步凝聚了全國麥類病害防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