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糧水矛盾”的內蒙古解法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要節約水資源,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和節水產業,不能搞大水漫灌”。
內蒙古的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2.3%,但水資源總量僅為515億立方米,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可利用水資源量246億立方米,僅占全國的1%。農業是用水的大戶,作為全國5個耕地過億畝的省區之一,產糧與缺水的矛盾一直困擾著內蒙古農業發展,大力推廣節水農業成為破局的關鍵。
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始終是內蒙古黨委、政府施政的重點。近年來,內蒙古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今年更是將節水行動列為全區六個行動之一,持續推進農業節水增效行動,全力推進工程、農藝、品種、結構、機制“五節”集成節水措施。目前,全區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超4851萬畝,應用水肥一體化面積達到3097萬畝。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8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0.008。今年,內蒙古將力爭再新增節水能力2.7億立方米,加快推進農業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節約集約轉變。
水肥一體應用廣 “四化”協同出實招
盛夏時節,走進興安盟扎賚特旗寶力根花蘇木寶力根花嘎查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田,只見一條條黑色的灌溉主管帶宛如黑色長龍蜿蜒在田間。這些滴灌帶能夠在玉米生長、拔節、抽雄吐蕊、灌漿等階段,及時精準地提供水分和養料。“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目前已在扎賚特旗的農作物種植中廣泛應用,不僅實現了高效節水,還實現了對水肥進行精準調控。”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事業發展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于長生介紹。
眼下,河套灌區的耕地進入澆灌高峰期。與以往“大水漫灌”不同的是,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渡口鎮東地村,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推廣引黃滴灌,智能化測控一體閘門控制水量,運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并在智能化信息平臺上實時查看流量、流速等,讓村民能夠了解自家地究竟用了多少水。
“通過集中連片種植、加強統一管理、發展引黃滴灌等措施,合作社成立以來平均每畝地節水100立方米以上,節水效果十分明顯。”合作社理事長、東地村黨支部書記陳小軍說。
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現代農業技術當家,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是實施農業節水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內蒙古堅持把水肥一體化作為全區農業增產“一號工程”,出臺的“田十一條”政策專門強調在高標準農田中實施高效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并印發節水行動實施方案;設立高效節水與水肥一體化技術創新“揭榜掛帥”專項課題;內蒙古農牧廳先后出臺《推進全區水肥一體化技術全覆蓋工作實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全區形成了高標準農田建到哪里,水肥一體化同步跟到哪里;單產提升項目落到哪里,水肥一體化同步鋪到哪里的“兩同步”建設格局。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據測算,畝均增產150公斤、增收350元,節肥10%、節水30%、節工2個,推動了控藥控膜,促進了規模化經營。”內蒙古農牧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林利龍介紹,不同類型水肥一體化高標準農田,在全區廣泛實現農業生產“兩增三節”的效果。林利龍表示,在實施綠色高產高效、玉米大豆單產提升工程、科學施肥增效、規模經營主體單產提升、優質高效增糧等項目中,突出支持高效節水和水肥一體化。連續2年依托綠色高產高效項目開展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區建設,創建節水增糧示范縣20個。目前,全區糧食作物單產達到779.7斤/畝,較上年度增加24.2斤/畝,增幅3.2%。
內蒙古通過水肥一體化這把“密鑰”實現糧食單產提升,為“中國飯碗”添上更多內蒙古糧。這背后,是多項措施的協同“出招”。
設計內容前置化。凡是具備水土資源條件的項目,將高效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作為第一順位建設內容納入設計,再根據水肥一體化不同模式的需求,配套設計田塊整治、農田輸配電等工程。2024年起,通遼市、赤峰市等盟市新建的水澆地高標準農田,實現水肥一體化全覆蓋。
資金投入優先化。一方面,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優先投入水肥一體化灌排工程,在落實國家投資的基礎上,全區國債項目灌溉排水措施投入占比達到55%。另一方面,整合大豆玉米單產提升工程、綠色高產高效、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等項目資金近30億元,協同開展水肥一體化建設。
生產企業本土化。以全區3000萬畝存量和年均300萬畝增量水肥一體化高標準農田為依托,引進和培育67家成規模的節水灌溉設備生產企業,“量身定制”水肥一體化設備,實現“就地生產、就地安裝、就地使用、就地維護”。
“四良”措施集成化。構建“良法是核心、良種是關鍵、良機是支撐、良田是基礎”的“四良融合”技術集成體系,實現“同種一塊田、共收一噸糧”的技術集成效應。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少昆團隊,帶動全區推廣玉米密植精準調控水肥一體化超1300萬畝,單位水資源生產能力提高28%。
據了解,到2027年,內蒙古力爭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達到9000萬畝以上,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5500萬畝以上。
擰緊農業“節水閥” 算好農業“節水賬”
2024年,內蒙古糧食產量首次突破800億斤大關,達到820.1億斤,比上年增加28.5億斤。在農業用水的“水龍頭”也日益擰緊的背景下,同時保障了糧食連年豐收,2024年全區農田灌溉畝均用水量207立方米,僅為全國平均用水量的60%,全國畝均用水最少。
在糧食連年豐收的背后,內蒙古也在仔細匡算著產糧和節水兩本賬。
以通遼市為例,通遼市是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農業用水主要依賴地下水,占全市用水總量的90%以上,人均水資源量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6%,地下水超采近7億立方米。一面是水生態安全頻頻告急,一面是農業缺水“緊箍咒”越勒越緊,這樣的水情,通遼的農業如何可持續發展?
答案就是“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共同發力。
生產方式因節水而變。通過制定印發《通遼市千萬畝現代節水高產農業示范區建設方案》,政策給力,規模推進,通遼市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200多萬畝,其中高效節水高標準農田661萬畝,每年可節約6億立方米農業灌溉用水。
種植結構因節水而變。今年全市優化種植結構,累計壓減耗水量高的水稻、小麥等作物面積,大力推廣玉米—大豆、玉米—雜糧雜豆等輪作面積,減少作物對灌溉水資源的消耗。同時,加快推廣耐旱作物品種。
效益因節水而變。科左中旗在敖包蘇木等三地建設了30萬畝高標準農田核心示范區。敖包蘇木朝倫敖包嘎查的村民孫鐵旦逢人便夸淺埋滴灌好,他算了筆增收賬:用上淺埋滴灌高效節水種植模式,每畝玉米節水100立方米以上,省水省工省電,一畝地還增產200斤、增收200元;用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化肥量減少25%;大拖拉機下田,減少機械費用30元以上。
通遼首創的淺埋滴灌高效節水種植模式,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了多年探索實踐獲得的寶貴經驗。在反復比對、全面總結管灌、噴灌、膜下滴灌等不同工程類型的節水效果后,創新推廣以淺埋滴灌高效節水為主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以技術之變為突破口,讓農田灌溉不再“大水漫灌”。
有水遍地糧,無水遍地荒。為推進農業節水工作,內蒙古出臺《內蒙古自治區解決“大水漫灌”問題促進農業節水增效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三年整合投入資金184億元,新建高效節水工程600萬畝、管灌改滴灌400萬畝、黃河水澄清滴灌40萬畝,配套黃河水直濾滴灌50萬畝、集雨灌溉30萬畝。其中,整合高標準農田項目資金約144億元、單產提升項目資金9.5億元、新增投入約30.5億元。2023年以來,自治區開展“農業節水增效三年行動”,推進“工程、農藝、品種、結構、機制”“五節”綜合集成節水措施,新增農業節水能力6.5億立方米。
“不缺水”也要“精用水” 集成運用節水技術
興安盟位于內蒙古東部,宛若一顆“生態明珠”:全盟密布315條大小河流,流域面積廣闊,水資源總量達4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達3181立方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堪稱塞外水鄉。
水盡其用,“惜”水長流。盡管水資源豐富,但興安盟人民深知節水的重要性。2024年,這里交出了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同比下降11%的成績單,實現了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全覆蓋。全盟保護性耕作面積達1265萬畝,覆蓋八成耕地,黑土地在節水的同時,更煥發出勃勃生機。
“作為農業大盟,興安盟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約九成,節水空間廣闊。”興安盟農牧局局長李振林說,今年全盟將新建高效節水灌溉工程覆蓋65萬畝耕地,打造高標準節水示范區4個,實施管灌改滴灌改造提升30萬畝,推廣抗旱保水劑2.5萬畝,壓減高耗水作物5萬畝,新增品種節水10萬畝,新增水肥一體化85萬畝,新增節水能力0.72億立方米,推進農業用水方式向節約集約轉變。
天下黃河,唯富一套。河套地區引黃灌溉始于秦漢,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黃河水的滋養下,年均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年均蒸發量超2000毫米的巴彥淖爾市得以成為農業大市。當地年引黃河水約50億立方米,其中90%以上用于農田灌溉,引黃灌溉面積達1000多萬畝。如何科學合理使用水資源,成為當地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一道必答題。
“秋澆春匯”是河套地區傳統的灌溉方式,如何科學地用水,巴彥淖爾市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五原縣的仲生柱是當地農業專家,他介紹,隨著河套地區整區域高標準農田試點的推進,大大降低了用水量,集中連片的土地平整后“秋澆”畝均用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左右,相當于原來用水量的1/4。
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經營家庭農牧場的王勇告訴記者,他去年采用移動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在鹽堿地上種植向日葵,代替了傳統的大水漫灌和土壤施肥,畝均節水100立方米,畝產比當地平均水平提高10%。目前,移動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已經在河套地區累計推廣150萬畝以上,成為當地農民節水減肥增產增收的“小巨人”。
黃河之水奔流不息,卻也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寶貴的水得用在“刀刃”上。過去,農田灌溉基本都是“大水漫灌”,水資源浪費嚴重。近年來,內蒙古推動農業節水增效,加快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優化調整作物種植結構與面積,不斷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巴彥淖爾市農業節水增效一年“節出1/4個烏梁素海”;包頭“引黃滴灌”取得節水節肥、清除泥沙、中和鹽堿等多重效益……這些都足以說明,農業節水有很大潛力可挖。
同時,內蒙古綜合施策科學壓減“澆白地”用水量。內蒙古農牧廳與內蒙古農業大學等聯合開展大水漫灌替代技術研究,印發了《防止“大水漫灌”合理開展“秋澆春匯”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做好河套地區增墑提墑保春播工作的通知》等指導性文件,解決“澆白地”等農業用水過量問題。如今在磴口縣、興和縣、科爾沁區開展全域高效節水灌溉試點,從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改造提升灌溉模式、調整種植結構、強化水價改革四個方面綜合施策,力爭2025年徹底解決“大水漫灌”問題。
內蒙古農牧廳副廳長趙玉生表示,目前,內蒙古農牧廳聯合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農科院等組建農業節水專項技術研發團隊,圍繞灌溉方法、配套農藝、品種調整等方面開展專項試驗示范,探索形成了大興安嶺沿麓區噴灌補灌、西遼河灌區淺埋滴灌、燕山丘陵區膜下滴灌、陰山北麓高壟滴灌、陰山南麓集雨補灌、河套灌區井黃雙灌等6大區域高效節水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同時,先后與有關院士專家等簽署合作協議,在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高寒地區高效節水灌溉、玉米密植精準調控等方面組建了院士合作團隊。
殷殷囑托,重若千鈞。行道有路,東風正來。在全面實施農業節水行動的道路上,內蒙古的腳步鏗鏘堅定。
- [澎湃新聞]肥料利用率不足50%,張福鎖院士揭示農業綠色轉型關鍵卡點2025-07-20
- [中國科學報]報告顯示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2025-07-20
- “第三屆農業科技圖書獎”在京揭曉2025-07-19
- [農民日報]《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4》發布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2025-07-19
- [科技日報]《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4》發布2025-07-19
- [新華社]報告顯示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2025-07-19
- [BRTV新聞]《清風北京》丁穎:一生求真務實的“谷種佬”2025-07-19
- [光明網]我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農業產地環境持續凈化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