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江蘇宿遷市泗洪縣石集鄉瓦房村水稻種植基地,種植大戶正駕駛一臺大型農機為水稻撒施化肥。視覺中國 資料圖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等主辦的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理論研討暨《中國農業綠色發展報告2024》發布會日前在北京舉行。會議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作了題為《農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與應用》的專題報告,系統闡述我國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現狀、挑戰及科技創新路徑。
“我們肥料利用率,去年達到42.6%,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減肥增效。現在社會比較怕說減肥,所以有人提穩肥或者別的提法,但是現在農田養分的投入量仍然是作物需要量的2-3倍,利用率達不到50%。”張福鎖指出,當前我國農業仍然面臨著農業投入高、資源環境代價大的挑戰,可見我國在農業高質量發展上還是有很大潛力。他認為綠色低碳是一個全產業鏈的問題,不能按過去的部門劃分、專業劃分來做綠色低碳。研究發現,氮磷養分高效利用是當前關鍵瓶頸,其中養殖業占農業面源污染的40%,種植業占3%。
張福鎖介紹,其團隊構建了農業綠色發展“理念-理論-技術-模式”全鏈條創新體系,通過四大板塊、五大交叉界面實現系統優化。例如,優化飼料配方并推動廢棄物循環利用,可減少50%氮磷排放。他呼吁,農業綠色轉型需結合頂層設計與社會行動,通過物質流、能量流等分析方法精準定位“卡脖子”環節,實現資源高效利用。
張福鎖分享了河北曲周和云南洱海兩大典型案例。在曲周縣,團隊通過“綠色噸半糧”行動,集成精準播種、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實現中低產田增產42%、增效50%,并推廣至河北全省及新疆等地。在洱海流域,團隊破解面源污染難題,推廣富硒油菜“三用”模式(菜薹、菜花、油菜籽),使農戶畝收入超萬元,同時減少50%污染排放,助力洱海水質持續改善。目前,全國科技小院已超5000個,覆蓋所有作物體系,成為綠色技術推廣的重要載體。
張福鎖強調,農業綠色發展是一個多學科交叉創新的領域。現在的科技創新要求我們必須要以生產場景為對象,以生產需求為引領,做科技創新、做產品創新,最后構建指導生產的理論,再返回去指導生產。如果還坐在學校科班式的那樣做研究,肯定是會被生產淘汰的一種科研方式,不管發多少文章,都不能幫國家解決國家最大的需求。科技小院就屬于在生產中做科研,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青年一代也培養了教師,這就是典型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模式。他建議將“農業綠色發展科學工程”納入國家亟需學科目錄,培養全鏈條專業人才,支撐我國農業低碳轉型。
那么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國作物生產的綠色發展為全球能做出什么貢獻呢?張福鎖指出,如果我國農業走向綠色發展,糧食增產將相當于非洲每年糧食總產量,農業減排潛力也很巨大。“若全球肥料消費減排12%-19%,中國貢獻的環境減排量將達歐盟年排放總量的47%。”他提議,國際社會可通過碳交易機制支持中國生態農業,同時科技小院模式已在非洲推廣,助力當地玉米產量翻番,緩解糧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