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社會工作部發布2024年度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名單,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員作為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科學院“田間課堂”科技小分隊骨干志愿者榮獲全國“最美志愿者”榮譽稱號。
李少昆研究員,現任農業農村部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專家指導組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穩產保供志愿服務顧問、作科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資深首席。作為玉米栽培學科帶頭人,他帶領團隊長年扎根一線,開展玉米高產理論與增產關鍵技術研究、推廣及志愿服務工作。他牽頭研發出的適于我國農業生產應用的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體系,讓中國人的飯碗盛滿更多的中國糧。
扎根一線,科技護航秋糧豐收
2024年,玉米生產季節各地災害頻發,給全年糧食生產和穩產保供帶來嚴峻挑戰。在部、院黨組統一部署下,李少昆聞令而動,主動擔當,全年扎根田間地頭305天,足跡遍布全國玉米主產區。期間,他率領農業農村部玉米單產提升專家組、中國農業科學院玉米產業專家團及全國玉米產業精銳力量,深入主產區一線,因地制宜制定玉米抗逆增產、穩步提升的技術方案。在優選耐密高產品種基礎上,他研發推廣寬窄行、密植精播、導航精量播種、滴水齊苗與水肥精準調控、一噴多促等技術。技術集成落地,服務精準及時,為玉米生產防災穩產、支撐全國糧食總產邁上1.4萬億斤臺階貢獻了關鍵科技力量。
創新技術,深耕廿載突破瓶頸
“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這項惠及全國的栽培技術,凝聚著李少昆團隊20年來的不懈追求。2004年以來,李少昆研究員始終堅守科研初心,以非凡的毅力和嚴謹的態度,帶領團隊以合理增密提高群體生產力為核心,探索構建了適合國情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并連續7次刷新全國玉米高產紀錄,2020年創畝產1663.25公斤新紀錄,2024年在伊犁河谷創造百萬畝噸糧田畝產1164.7公斤,大面積高產水平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科普惠農,成果落地農戶增收
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使李少昆從精準調控高產技術的開拓者,成為我國玉米栽培學科的帶頭人和科技惠農的“領頭雁”。他積極參與科技幫扶和支撐服務鄉村振興,創新了“田間課堂” “科技包縣”等高效技術傳播模式,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超百場,惠及30萬余人次,研發的技術掛圖和科普作品累計發放200余萬份。在他的有力推動下,截止目前,“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在全國推廣應用已超1.5億畝,產量水平較常規生產模式每畝增加110公斤,畝均純收益191元,為保障國家玉米增產、促進農民增收、夯實國家糧食安全根基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科研尖兵到最美志愿者,李少昆研究員躬身田疇四十載,秉承著科技志愿者的赤子之心,執科技之犁,傾奉獻之忱,將創新的種子播撒在神州沃野,讓中國人的飯碗盛滿更多優質的中國糧。他帶領團隊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本人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科技工作者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24年度三農人物等稱號,并榮膺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李少昆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新時代科學家服務國家戰略、奉獻三農事業的崇高精神,也在守護大國糧倉的志愿服務征程中繪就了豐收的篇章。(通訊員:田浩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