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省部級獎成果
省部級獎成果
新型生物飼料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應用
發布時間:2014-07-22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遼寧禾豐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傲農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立達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惠新純益養殖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員 :丁宏標,邵彩梅,姚文,喬宇,高秀華,李多川,陶正國,肖俊峰,陳小兵,孫雁領,湯海鷗,郭耀棋
起??止??時??間 :2003年1月—2013年12月
獲??獎??情??況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內??容??提??要 :
本成果屬現代農業技術領域,主要應用于新型優質高效生物飼料配制和生產領域。本成果在系統研究動物腸道微生物組成與調控的基礎上,系統研發了畜禽、水產飼用酶制劑、微生態制劑、寡糖和天然色素抗氧化劑等生物飼料添加劑,并通過技術集成形成不添加高銅、鋅和抗生素的低碳安全飼料配置技術。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和創新:分離鑒定產酶嗜熱真菌31種,純化15種熱穩定酶,克隆并注冊新基因12個;開發高比活甘露聚糖酶(單位發酵水平3×106單位/毫升,高于美國和美酵素6倍),及其高密度發酵生產技術和高保活制粒技術;形成高效復合酶配伍和配套應用技術。建立微生態制劑的質量標準及其品質評估的離、在體培養和分子技術體系。建立從萬壽菊花、春福壽草花制備高純度葉黃素晶體、玉米黃素和蝦青素的技術體系。集成上述添加劑技術,建立凈能體系下的豬低碳、安全日糧配置技術和生產方法。
技術經濟指標:建立了年產5000噸復合酶制劑生產線;以棕櫚粕、椰殼、褐藻為原料的年產400噸寡糖生產線;年產3000噸飼用乳桿菌生產應用和菌株改良技術平臺;3種天然色素年產5000噸提取精制技術體系;年產100萬噸低碳安全飼料生產應用平臺。平均提高養殖純收益12%,取得總經濟效益120億元,節約飼糧2000萬噸;有效減少養殖排泄,降低高銅、抗生素污染,保障產品品質與安全。
本成果獲得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6項,發表論文212篇(SCI收錄61篇);4項技術成果實現轉讓,轉讓金額1200萬元;榮獲國家重點新產品2項,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1項,北京市行業影響力品牌獎2項,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3項。推廣應用及經濟或社會效益:通過和北京、廣東、江蘇、河北等省市畜牧技術推廣部門合作,累計建立示范區162個,3年共推廣應用生豬6255.7萬頭,家禽136870.2萬只,水產620.8萬畝。
技術經濟指標:建立了年產5000噸復合酶制劑生產線;以棕櫚粕、椰殼、褐藻為原料的年產400噸寡糖生產線;年產3000噸飼用乳桿菌生產應用和菌株改良技術平臺;3種天然色素年產5000噸提取精制技術體系;年產100萬噸低碳安全飼料生產應用平臺。平均提高養殖純收益12%,取得總經濟效益120億元,節約飼糧2000萬噸;有效減少養殖排泄,降低高銅、抗生素污染,保障產品品質與安全。
本成果獲得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6項,發表論文212篇(SCI收錄61篇);4項技術成果實現轉讓,轉讓金額1200萬元;榮獲國家重點新產品2項,北京市自主創新產品1項,北京市行業影響力品牌獎2項,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3項。推廣應用及經濟或社會效益:通過和北京、廣東、江蘇、河北等省市畜牧技術推廣部門合作,累計建立示范區162個,3年共推廣應用生豬6255.7萬頭,家禽136870.2萬只,水產620.8萬畝。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