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省部級獎成果
緊穗野生稻優異基因的轉移及鑒定技術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水稻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 :顏輝煌,朱立煌,劉國慶,胡慧英,閔紹楷,傅強,田淑蘭,滕勝,張志濤,黃發松,孫宗修、錢前、曾大力,朱旭東,嚴學強,翟文學,曹立勇,徐吉臣
起??止??時??間 :1992年—2000年
獲??獎??情??況 :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內??容??提??要 :
通過遠緣雜交和生物技術相結合,首次獲得栽培稻和緊穗野生稻的遠緣雜種,選育出栽培稻一緊穗野生稻異源附加系和易位系,成功地將緊穗野生稻的抗褐飛虱基因導入栽培稻中,創制了一批抗褐飛虱且農藝性狀優良的中間材料。探索出一條將野生稻CC組優異基因成功導人栽培稻的有效途徑。
建立了一套包括細胞學鑒定、農藝性狀鑒定和分子鑒定等緊穗野生稻基因導人栽培稻的綜合鑒定體系。
利用改良的水稻熒光原位雜交方法以及克隆的CC基因組特異的重復序列探針,成功地鑒別出栽培稻中的緊穗野生稻染色體或其片段。
首次將緊穗野生稻的抗褐飛虱新基因在易位系中定位于第2染色體的RM240和RM250之間,遺傳距離分別為5.5和6.1cm。
本研究探索了一條通過常規技術和生物技術相結合轉移和鑒定遠緣野生種染色體(段)的技術體系;發展的一種水稻熒光原位雜交方法不僅為水稻外源基因的鑒定提供了有效手段,而且為水稻物理作圖和基因定位提供了新的途徑;利用已鑒定的附加系可篩選各個染色體特異的分子標記。獲得的抗褐飛虱新材料,既可作為育種的理想親本加以利用,也可直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