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省部級獎成果
渾善達克沙地公路沙害生態防治技術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員 :秦艷,惠彥軍,吳新宏,趙山志,徐建波
起??止??時??間 :2000年1月-2014年12月
獲??獎??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
內??容??提??要 :
針對草原區公路風沙危害,本項目對穿越渾善達克省際通道的公路沙害生態防治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提出快速阻風固沙技術體系、防護設計標準、路塹邊坡生態防護、持久防護等技術,用于指導荒漠化公路生態防護設計和工程治沙,以提高干旱風沙區公路防護質量和水平,降低建設成本。可廣泛用于類似地區荒漠化防治,以及公路、路和油田、礦山的防風固沙項目。共出版著作2部,發表論文24篇,授權國家專利4個,鑒定成果1個,機械鑒定1個。
(一)主要研究成果及創新
1、公路沙害治理的關鍵是控制風沙流動,培植固沙植物,降地表風速降至5.3m/s起沙風速以下。設置沙障是降低地表風速,提高粗糙度的有效措施,通過對該地風沙運動規律實地測定,探明單道高立式沙障近地表防風效能為15.8-37.3%,多道高立式沙障防風效能達50%-85%,組合沙障可8級大風(20m/s)時的地表風速降至起沙風速以下。
2、沙障密度是沙障防風阻沙有效性重要的指標,本著經濟、節約、高效和就地取材的原則,進行阻聚風沙實地效果測定研究,確定了沙障設置的基本參數。當地小紅柳高立式沙障有效置密度21-25根/m。提出高立式阻沙帶和低方格沙障固沙帶的組合防風固沙基本模式,高立式沙障固沙網結合的固沙、阻風、保苗防護方式,總結出流動沙地風口處、沙丘邊坡等典型路段沙害治模式。
3、創新了沙地公路邊坡防護生態模式,節約了防護成本。首次大規模使用專利產品固沙播種,集成固沙播種網、尼龍防護網、鋪卵石、椰殼生態墊等固沙護坡技術,優化了防護模式,在1-3年內,形成可以抵御風沙的植被。采用沙障結合固沙植物代替整體石砌護墻面,防護成本每平方米降了80元。
4、研制用于沙地生態防治的生態設備和機械,為沙地整治和治理奠定了機械化的基礎。課題研制了開溝覆膜灌木植物播種機,沙地穴播灌木、撒播牧草播種機,2zb-1.45型沙障建植播種機、沙播種網等設備和機械,為沙化的快速治理奠定了基礎。
5、提出培植耐風沙植被是公路沙害持久防護的關鍵,篩選出公路沙害生態防護的主要植物,對栽植的7種耐風沙植物進行了抗逆性、持續性、穩定性的綜合評價,篩選出臭柏、檸條、黃柳、沙蒿為公路沙害治理的首選耐風沙植物。
6、建立了沙障固沙技術、固沙網保苗技術、植被封育技術、機液氣補技術等一系列技術體系,固沙植物成活率提高50%。
7、提出了公路沿線生態防護帶內發展沙產業,以當地鄉土植物百里香、二色補血草、黃芩、防風、蕁麻等野生花卉及藥用植物為重點,開發特色經濟植物產業。
本項目成果廣泛用于渾善達克沙地省際通道沿線的沙害治理,推廣應用公路沙害生態防治技術共801萬平方米,有效避免了風沙季節公路沙埋、沙阻阻造成的經濟損失。2013年-2015年每年減少增加產值4326萬元。該技術對加快荒漠化地區公路建設的步伐、推動荒漠化治理和經濟發展將起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