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省部級獎成果
我國典型區域農田酸化特征及其防治技術與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資源環境研究所,成都新朝陽作物科學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員 :徐明崗,周世偉,崔勇,文石林,邵華,任意,聶軍,彭春瑞,李志明,劉延生,陀少芳,孟遠奪,楊錫良,周海燕,薛彥東,蔡澤江,孫楠,王伯仁,廖育林,楊琳
起??止??時??間 :1991年01月—2013年12月
獲??獎??情??況 :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科研成果一等獎
內??容??提??要 :
該成果系統闡明了我國典型農田土壤酸化的時空演變規律,發現農田土壤酸化具有階段性、普遍性和局部嚴重性特征,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土壤pH年平均降低0.06個單位,pH<5.5的強酸性土壤面積達到2.26億畝。創建了土壤酸化速率估算與預測預警方法,證實剖面底層和鄰近荒地pH可以作為起始pH來計算酸化速率。證實了氮肥施用是農田土壤酸化的主要驅動力,平均每7 kg N/畝每10年使pH降低0.27個單位,用量增加,酸化加劇。探明了有機肥能有效阻控土壤酸化的機制,主要通過堿基(58-206cmol/kg)直接中和土壤酸度、絡合降低土壤活性鋁98%以上、降低肥料氮硝化67%,實現了酸度改良和肥力提升的雙贏,提供了改變施肥模式防治土壤酸化的新思路。獲得了主要作物的酸害閾值(pH值)為:水稻4.8、玉米5.8、小麥5.3,明確了酸性土壤改良的目標值。確定了石灰需要量及施用間隔年限,集成創新了“防(有機肥為核心)”、“治(石灰類物質為核心)”結合的技術和產品,包括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施堿性肥料、石灰、白云石粉、酸性土壤調理劑等酸化土壤改良技術和產品,實現了酸性土壤的分類管控、防治結合。多年多點位大田示范結果表明,土壤pH平均提高 0.2-0.5個單位,農作物平均增產11%-27%,為全國酸性農田土壤防治提供了技術樣板。
成果共取得14項知識產權,其中國家發明專利11項,發表論文98篇(其中SCI 25篇)、專著6部,在國內外的學術界影響大、認可度高,實際應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顯著。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技術模式》等國家級規劃編制和實施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提升了酸化土壤改良的政府行動和公眾關注度,為推動農業行業科技進步和相關產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該成果時空跨度和難度大,系統性強,解決了紅壤酸化特征不清晰、酸化驅動因素作用大小不明確以及酸化防治技術針對性差等三大難題,院士等評價專家組認為,成果總體達到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在基于紅壤長期定位監測和點面結合研究土壤酸化特征及酸化驅動機制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技術可在我國紅壤地區廣泛應用,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