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國家級獎成果
繁6及其衍生系小麥抗條銹性變異對策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西北農業大學,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陜西省植物保護研究所,四川省農業廳植保站,四川省種子公司
主要完成人員 :吳立人,王鳳東,康振生,楊家秀,金社林,王保通,劉述英,徐世昌,陸和平,牛永春,賈秋珍,李高寶,王心溶,李曉,萬安民
起??止??時??間 :1982年8月—1997年1月
獲??獎??情??況 :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內??容??提??要 :
1.對繁6及其衍生系小麥抗條銹性遺傳學等研究,首次明確其屬小種專化的成株抗性,提前6 年發出其有抗性變異的信息。
2.以抗病變異觀察圃系統監測該系品種抗性變異動態,通過對繁6抗病遺傳背景相關性研究 ,引進Hybrid 46作鑒別寄主,篩選出對該系的致病菌系,創造了以苗期鑒定監測對成株有 特異毒性菌系的方法。
3.明確引起該系抗性變異主因是新小種的出現,提前4年發出新小種發展將導致其抗性喪失 的信息,并篩選、引進了對新小種有效的抗條銹基因。
4.發現、命名了條銹菌新小種中30、31號,通過對新小種毒性譜、致病范圍、相對寄生適合 度和哺育品種布局等系統分析,提前2年預測新小種將上升為主要流行小種。
5.利用新小種進行抗性鑒定,結合品種抗條銹基因推導結果,陸續向全國提供288份多、兼 抗抗源,包括本組轉育含有Yr5、13、14、16、17等基因的中間材料,為以抗病基因布局控 制條銹流行危害奠定了物質基礎。
6.通過提供抗源、及時調整品種布局、指導測報與防治,本成果在川、甘、陜、豫、魯等推 廣應用1.24億畝,已增產小麥和挽回損失7.5億公斤,純效益達7.23億元,今后2年效益將達 到2.18億元。所提供抗源和有效抗病基因已廣泛利用,將對今后條銹控制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