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設立的中央級農業科研機構,是全國綜合性農業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是農業及農業科學技術戰略咨詢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任務,致力于解決我國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公益性、基礎性、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
國家級獎成果
國家級獎成果
小麥紅吸漿蟲種群動態規律及綜合治理技術體系
發布時間:1998-09-18
主要完成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陜西省植物保護研究所,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河南省修武縣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
主要完成人員 :倪漢祥,丁紅建,郭予元,李修煉,孫京瑞
起??止??時??間 :1986年6月—1997年1月
獲??獎??情??況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內??容??提??要 :
本項目屬農業科技領域,主要成果:
1、創造性地提出比以往調查取樣方法操作方便、準確性高的等距抽樣技術,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蟲情和指導防治。
2、首次提出了吸漿蟲發生程度和發生期預測模型,將預測準確率提高到80%以上。
3、創造性研究提出利用相對定級標準進行品種抗蟲鑒定及抗源篩選技術,成為全國統一使用規范,鑒定出的抗蟲品種已累計推廣5000萬畝次,充分發揮了抗害增產作用。
4、在國內外首次系統研究明確了品種對吸漿蟲的形態、生理生化及誘導抗蟲機理,組建了依據麥穗形態特征及其主要生化指標的品種抗性判別模型。
5、在國內外率先明確提出化學防治應以保護小麥受害敏感的抽穗期,殺死有效成蟲為目的;創造性提出在抽穗70—80%時應用林丹及其混配制劑防治一次,可有效控制吸漿蟲危害,用藥量降低90%~95%。
6、首次系統地查明了吸漿蟲的主要捕食性及寄生性天敵種類,明確了對吸漿蟲的控制作用及其生物學特性,提出了保護利用天敵的技術規范。
7、闡明了吸漿蟲嚴重回升原因,率先提出宏觀控制策略,組建了以加強監測預測為前提,抗蟲品種與栽培技術為基礎,化學防治為重點,結合保護利用天敵的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在陜、豫、甘、冀,魯、晉等省示范推廣2300多萬畝,將蟲口密度壓低到防治指標以下,在吸漿蟲一般發生年,平均每畝挽回產量損失13.5公斤;偏重發生年每畝可挽回產量損失30公斤以上。麥田生態環境也有明顯改善,天敵種群數量增加2~4倍,寄生率上升到30%。
1、創造性地提出比以往調查取樣方法操作方便、準確性高的等距抽樣技術,有利于更好地掌握蟲情和指導防治。
2、首次提出了吸漿蟲發生程度和發生期預測模型,將預測準確率提高到80%以上。
3、創造性研究提出利用相對定級標準進行品種抗蟲鑒定及抗源篩選技術,成為全國統一使用規范,鑒定出的抗蟲品種已累計推廣5000萬畝次,充分發揮了抗害增產作用。
4、在國內外首次系統研究明確了品種對吸漿蟲的形態、生理生化及誘導抗蟲機理,組建了依據麥穗形態特征及其主要生化指標的品種抗性判別模型。
5、在國內外率先明確提出化學防治應以保護小麥受害敏感的抽穗期,殺死有效成蟲為目的;創造性提出在抽穗70—80%時應用林丹及其混配制劑防治一次,可有效控制吸漿蟲危害,用藥量降低90%~95%。
6、首次系統地查明了吸漿蟲的主要捕食性及寄生性天敵種類,明確了對吸漿蟲的控制作用及其生物學特性,提出了保護利用天敵的技術規范。
7、闡明了吸漿蟲嚴重回升原因,率先提出宏觀控制策略,組建了以加強監測預測為前提,抗蟲品種與栽培技術為基礎,化學防治為重點,結合保護利用天敵的綜合治理技術體系。在陜、豫、甘、冀,魯、晉等省示范推廣2300多萬畝,將蟲口密度壓低到防治指標以下,在吸漿蟲一般發生年,平均每畝挽回產量損失13.5公斤;偏重發生年每畝可挽回產量損失30公斤以上。麥田生態環境也有明顯改善,天敵種群數量增加2~4倍,寄生率上升到30%。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