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是動物疫病高發期,特別是洪澇災害后,畜禽尸體隨河流漂浮,疫源地土壤中的病原體暴露,都極易造成疫病擴散。高溫高濕導致畜禽抵抗力下降,更易受病原體侵襲,如口蹄疫、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炭疽等多種人畜共患病的感染風險增大。結合奶牛養殖場的生產特點,中國農業科學院奶產業專家團制定強降雨天氣奶牛養殖防疫指南。
一、雨季前做好充足準備
一是關注本地區氣象部門預報預警,提前做好防雨抗澇的物資安排;二是做好牛場防雨排澇設施檢查,及時修補疏通加固;三是在雨季前接種口蹄疫疫苗,并有計劃地接種合適的梭菌疫苗;四是牛場飼料儲存、混拌地點防雨防潮設施檢查,查漏補缺;五是保證牛場安全用電,定期檢查用電線路,禁止水電同路,牛場用電最好能分支使用,以優先保證奶廳、風扇、噴淋、粉碎飼料加工等用電,杜絕電線裸露,電線混搭,控制開關和用電器功率不符現象并安裝漏電保護,保證用電安全;六是牛場內進行全方位環境消毒。
二、雨季牛場防疫要點
(一)青貯及飼料儲備
青貯和各類飼料被雨淋濕3小時后就會出現霉變現象。發霉變質的飼料飼草禁止飼喂奶牛;雨季飼料配方中增加脫霉劑,可吸附一些霉菌產生的毒素,例如在飼料中添加0.1%蒙脫石,從而減少危害。病原菌在適宜條件下會快速增殖,注意及時通風散熱,避免長期密閉環境。
(二)飲水
暴雨后的水源可能被污染,要做好飲水的消毒工作,尤其是使用周邊水源(包括地下水)的牛場,可在牛的飲用水中添加符合標準的飲用水消毒劑,例如在每噸井水中加入6 g二氧化氯或在每噸河流水中加入15 g二氧化氯。牛的水槽要保證每天清洗,可用0.1%高錳酸鉀或次氯酸鈉水溶液沖洗1次,清洗干凈后再給奶牛使用,其他飲用設備和擠奶設備使用前都可進行此項操作。
(三)牛舍
牛舍要雨污分離避免倒灌,暴雨后要及時清理淤泥和積水,并用2%火堿進行區域消毒,盡量保持養殖環境干燥,減少牛只摔傷、乳房炎和蹄病等發生風險。
(四)蹄浴
在牛舍或擠奶廳回牛通道中增加生石灰浴,具體做法:鋪上一段厚10 cm的生石灰,寬度和長度應保證每頭牛都能經過該路段,且每頭牛每個牛蹄至少3次接觸生石灰,每周至少使用2次生石灰浴干燥殺菌,待雨季降水緩解后撤除此項工作。
(五)消毒
在梅雨季節增加消毒次數,每天對牛舍、擠奶廳、飼料房外圍、青貯窖外圍、運動場、場區道路、大門口至少進行1次消毒,濃度是正常使用濃度的2倍。
常用的環境消毒劑有生石灰、火堿、酚類、戊二醛等。環境消毒劑可用于牛舍外道路、過道及地面消毒。常用的水消毒劑有漂白粉、二氧化氯、次氯酸鹽、二氧化氯、過氧乙酸、二氯異氰尿酸鈉等。水消毒劑需根據說明書稀釋后使用,也可高濃度稀釋后對飼養用具及體表進行消毒;其中二氧化氯有效殺滅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減少乳房炎的發生。養殖常用的體表消毒劑包括有機碘、新潔爾滅、雙氧水、乙醇等。體表消毒劑一般用于疫苗注射前的體表涂抹消毒和外傷消毒,要求有較高的安全性。所有消毒劑使用時都需要注意自身的防護,戴好面罩口罩避免被消毒劑腐蝕,采購消毒劑時要檢查其是否通過相關資質單位檢測認證。
(六)飼料配比
氣候異常時,奶牛采食量會有所下降,不要輕易調整飼料結構,盡量避免給牛增加人為應激,可適當增添活性益生菌調理胃腸環境,減少梭菌病發生。
(七)料槽清理
水泥料槽在牛場較為普遍。水泥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全混合日糧(TMR)水分含量為50%左右,在悶熱環境下易發生霉變,誘發奶牛消化道疾病。建議每小時翻推一次TMR料,每天清槽2次,保證清槽后空槽時間至少30分鐘/天,確保料槽透氣,利用空槽時間清掃干凈料槽死角,每天使用消毒劑消毒1次料道。
(八)糟類飼料
糟類飼料本身含水量比較高,受雨季影響霉變速度變快,無法保證糟類飼料的品質和適口性,不建議牛場在雨季使用糟類飼料。
(九)滅蠅、滅鼠
暴雨季節氣溫變化大、濕度高,易滋生蚊蠅。蚊蠅不僅干擾牛群休息和正常采食,還是流行熱和結節性皮膚病傳播的第一媒介。鼠害也是牛場疾病防控的重點,易造成飼料損失、傳播疾病,還會破壞牛場電路、電器,影響生產安全,建議通過定期噴灑殺蟲劑,安全投放滅鼠藥控制蚊蠅、鼠害的發生。
(十)驅蟲
多雨季節養殖人員應定期進行牛體內外寄生蟲驅蟲。體內驅蟲時間最好安排在下午或晚上,以便在第2天白天排出蟲體后收集并對驅蟲效果進行評價。首次使用的驅蟲藥應先進行小規模試用,避免中毒。
(十一)運動場
雨季時,運動場長期受雨水浸泡使土壤含水量增加,微生物滋生;且環境溫度上升后,土壤內部的水汽會上升。牛只躺臥時乳房緊貼地面,地面上升的水汽和溫度會影響乳房散熱,易造成乳房炎和體細胞上升。要保證運動場排水設施通暢,及時清理運動場糞便和污水,修繕破損地面并在雨后進行消毒。
三、雨季奶牛重點疫病防控要點
(一)犢牛營養性腹瀉預防
犢牛腹瀉雨季多發,主要由溫度驟變、飼喂不當或飼料品質不良造成,其特征為消化不良,嚴重者拉稀多與大腸桿菌或沙門氏菌感染有關。應避免犢牛淋雨、泡水,給足初乳,每日檢查飼料,避免變質,可適量添加益生菌,減少大腸桿菌等細菌發病概率。
(二)口蹄疫疫苗接種
一是犢牛免疫,3月齡免疫1次,21天后加強免疫1次;二是口蹄疫疫苗抗體滴度檢測,每次免疫完成21天后,隨機采集牛群5%-10%的樣品量,進行抗體滴度檢測,并對口蹄疫抗體滴度低于90%保護率的牛只及時進行補免。
(三)奶牛梭菌防控
梭菌感染死亡的牛多為急性癥狀快速死亡,產氣莢膜梭菌往往導致死牛腹部膨大。接種疫苗是預防梭菌感染的有效措施,犢牛5月齡免疫1次,圍產前1個月加強免疫1次,干奶后免疫1次。目前市面常見梭菌疫苗為7聯、9聯疫苗,牛場可根據梭菌分型檢測結果選擇合適疫苗使用。此病多由飲水和霉變飼料傳播,雨季應注意水源消毒和飼料檢查。
(四)奶牛“兩病”防控
雨水沖刷地面后可能導致病原體暴露擴散,所以汛期要及時進行布病、結核病的篩查,難以開展篩查工作的牛場可聯系相關檢測單位協助。及時發現早流產病牛,并對胎兒及胎衣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汛期“兩病”蔓延。
(五)雨季腐蹄病預防
多雨的季節、泥濘的地面、臟亂的飼養環境、失調的飼料營養等都容易誘發奶牛蹄病。一般后蹄發生疾病的概率高于前蹄,成年牛發病高于犢牛。因此需要合理搭配日糧,保持鈣與磷的比例平衡(一般為1.5-1.6 : 1)。對牛蹄進行定期消毒;每年護理性修蹄2次。及時清除舍內的糞尿,勤換墊料以保持牛舍干燥,用生石灰粉消毒牛床,保持牛舍清潔。
(六)奶牛炭疽病防控。
炭疽病普遍發生在夏季,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烈性傳染病。牛感染后發病迅速且病程猛烈,通常1-2天內死亡,眼、耳、鼻、喉、肛門等天然孔流血,血液呈黑色不凝結。炭疽芽孢抵抗力極強,病菌會污染土壤環境,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40年以上,洪澇災害發生后炭疽芽孢桿菌污染土壤會導致大量牲畜死亡。如需對疑似病例進行檢測,在做好人員防護的前提下,謹慎采取一滴耳血作涂片,用美藍和瑞氏染色、鏡檢。若見多量單個或成對的有莢膜、兩端平直的粗大桿菌,可初步診斷。如條件不足,需聯系有資質單位進行輔助診斷并開展防控指導。確診后需通知主管部門并封鎖現場,病死牛鋪用20 cm生石灰進行深坑掩埋或徹底焚燒。病牛接觸過的環境及飼養用具等可用含氯消毒劑(如漂白粉)進行徹底噴灑消毒,14天內接觸過病死牛的人員需進行醫學觀察。
(中國農科院奶產業專家團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