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神州大地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而這背后離不開黨的“三農”政策,也離不開農業科技的強大支撐。
雜交馬鈴薯種子讓作物育種實現了從頭設計,水稻“尖子生”基因助力高產早熟碳吸收同步實現,玉米新品種加持密植滴灌技術大幅促進主產區單產提升,構建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控體系“蟲口奪糧”保豐收,耕地保護與地力提升技術迭代升級守牢糧食生產“命根子”……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技創新為農業生產帶來了變革性影響,提高了作物產量,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美化了鄉村環境,讓農民朋友們切實感受到了科技帶來的實惠。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糧食年產量增長5.1倍,實現跨越式發展,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僅是主糧,油、肉、水果、蛋、奶、菜也日益豐富著中國人的餐桌。這些變化折射出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顯著增強,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不斷提高,以及現代農業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的賀信中強調,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中國農業科學院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一流科研院所,勇攀高峰,率先跨越,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整體躍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在新時代的征程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技工作者正秉持著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勇攀科技強農的新高峰。他們通過不懈努力,推動我國農業科技不斷突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創新工程整體躍升 引領農科前沿發展
“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賀信中強調,要立足我國國情,遵循農業科技規律,加快創新步伐,努力搶占世界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牢牢掌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主動權,為我國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技工作者肩負著時代的使命,他們勇于探索,不斷突破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在作物育種、植物保護、疫病防控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領跑世界的原創性、引領性科學發現。多項成果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在搶占農業科技制高點的競爭中,帶動我國相關農業學科領域躋身世界前列。
他們主導完成了水稻、馬鈴薯等重要農作物的全基因組序列框架圖,開創了馬鈴薯雜交育種的新篇章;他們構建了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控體系,支撐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使上億畝玉米免遭蟲害;他們全面解析了幾丁質生物合成的完整過程,開創了綠色農藥的新賽道;他們率先破解植物工廠光效低能耗高的國際難題,成為垂直無人植物工廠與育種加速器領域的“領跑者”;他們構建新型畜禽聯合育種模式,培育出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牛、牦牛、細毛羊、白羽肉雞、肉鴨等,填補了國內畜禽新品種的空白;他們還成功構建高致病性禽流感阻控體系,在國際上率先研發了高效禽流感滅活疫苗,“人病獸防”理念方案和工作體系引領全球……這些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
今天的中國農業,正處于從“大”向“強”的關鍵時期。我國成功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近20%的人口,這背后正是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的整體實力的躍升。
于2013年啟動實施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持續深化內部改革。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的“1號工程”,探索建立了以“四個面向”為引領的三級學科體系,以科研團隊為單元的科研組織模式,以穩定支撐為核心的科研投入機制,以聯合攻關為特征的重大任務機制,以重大產出為導向的績效管理機制,人才保障能力、平臺支撐能力、科技創新引領能力、國際學術影響力等大幅提升。
中國農業科學院34個研究所300多個創新團隊充分發揮農業科研國家隊作用,潛心科研,持續攻關,取得了一批重大創新成果,顯著提升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創新能力和水平。
創新工程實施十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獲得的國家科技獎占農業領域的1/4,農作物新品種、國家標準、新獸藥、新肥料等成果數量均實現翻倍增長;申請的專利占據全國農業領域的70%,高水平科技論文數量年均增長16%以上。在過去五年中,中國農業科學院以第一完成單位在Cell/Nature/Science等頂尖期刊發表了16篇論文。作物、園藝、植保、獸醫、資環等學科集群進入了世界第一方陣,作物功能基因組、動物疫病等主要學科領域的重大科學發現、論文專利等產出位居世界前列。
十年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圍繞“國之大者”開展科研攻關,取得了一批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科技成果。培育的新品種如“中嘉早17”“中麥895”“中新白羽肉鴨”等成為了國家主導品種,構建的綠色增產增效技術如玉米密植精準調控高產、農田養分資源高效利用等技術成為了國家主推技術;創制了生物農藥阿泰靈、禽流感滅活疫苗等農獸藥,為國家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態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圍繞糧食安全、農民收入、鄉村環境整治等問題,形成了1200余項戰略研判和政策建議報告,為政府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在創新工程的支持下,成果轉化、示范推廣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了重大科技貢獻。創新工程未來的發展藍圖已然清晰。中國農業科學院將通過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結合,以及強化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同時,將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為解決全球糧食安全和綠色可持續問題提供中國方案。
農業科技的發展,如同春日里的百花,綻放出希望的色彩,點亮了農民的笑臉,為我國的田野披上了綠意盎然的盛裝。
重大任務啟動實施 構建新型舉國體制
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科研任務的專家們現場考察了玉米重大病蟲害監測與可持續防控技術的應用情況。與會專家對玉米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效果給予高度評價,根據此次觀摩活動對課題實施提出針對性建議,為項目課題組下一步防控攻關研究指明方向。這不僅是對項目組工作的一次重要檢驗,更是推動農業生物安全風險防控技術深入應用、造福廣大農民的重要一環。
提出“舉院抓大事”的策略,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重大任務局、啟動實施十大科技攻關計劃,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動作為,是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改革部署,集中力量解決種子、耕地、農機裝備、生物安全、綠色低碳和鄉村發展等領域科技問題的關鍵舉措。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表示,新一輪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就是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
“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尤其是關鍵技術攻關的許多問題事實上都是工程問題,采取過去單點突破、科研任務層層分解的組織模式,依靠某個研究所、某個團隊單打獨斗是不能完成的。”吳孔明說,這就要求在探索完善重大任務組織管理模式的過程中,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從任務頂層設計、資源配套協調、實施過程管控、結果考核評價等環節全方位優化管理體制機制,以系統工程理論方法為指導,圍繞攻關目標構建模塊化任務系統,強化單項技術與技術鏈條的銜接集成,在農業科技領域構建形成以“目標牽引、鏈式布局、跨所協同、團隊作戰”為標志的工程化組織模式。
大豆是我國四大糧食作物之一,既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質來源,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來源,大面積提升大豆單產水平對保障國家糧油供給安全意義重大。“大豆產能提升”正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攻關行動之一。
為了突破這一難題,該項任務統籌了院內種子、栽培、裝備、政策等領域的科研力量,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制訂了總任務、子任務、分工表,將工作計劃分解到年度、季度、月度,落實到單位、團隊、個人。建立了“統分結合”的協作模式,進一步實現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四鏈融合。
重大任務局負責人介紹,這是一種以目標為導向的工程化管理體系。通過院部集中決策、組織動員和統籌協調,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工作,將加快解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為農業強國和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重大任務局成立以來,已穩步推進工作,構建了行政、技術雙線管理體系,制定了重大任務管理辦法和資源統籌政策,啟動了十大科技攻關行動。當前挑戰在于進一步落實主體責任,推動各項任務落地,強化協同和資源配置。
在新的歷史階段,中國農業科學院緊緊圍繞國家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為驅動,著力推進農業科研事業的發展。
農業科技的進步,如同夏日里充沛的陽光、滋潤的雨水與和煦的微風,為農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專家下沉產業一線 久久為功提升雙鏈
“我家玉米今年倒伏嚴重,有沒有補救辦法?”“化控劑在什么時期施撒最合適?”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樺川科技幫扶示范點蘇家店鎮新勝村,幾名玉米種植戶圍著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不斷發問,一堂生動的“田間課堂”正在火熱進行。
“老師講得很清楚,我們也能在地里直觀地看到技術效果。”種植戶們紛紛表示回去后要趕緊試一試。
黑龍江省樺川縣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幫扶的重點縣之一。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聯合加工所、水稻所等6個研究所和黑龍江省農科院等4個地方科研院所共14個創新團隊,在樺川設置專家工作站,構建起院領導負責、院機關部門協調、作科所牽頭、多研究所多專家團隊協同幫扶的“3+N”科技幫扶機制,形成了“田間課堂”科技幫扶新模式,有效推動了樺川縣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
吳孔明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三農”中心工作為己任,要堅決扛起科技支撐穩產保供的職責使命。
十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培養出300多位頂尖科研人才,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10名,國家級人才數量在近五年內實現了翻番增長。這些成就標志著中國在全球農業科技領域的競爭力得到了顯著增強。
“農業科研來自于大田。”這些專家從來不滿足于做實驗、搞研究、發論文,做“頂天立地”的農業科研工作者是他們的初心。從2023年起,中國農業科學院逐步建立起小麥、玉米、水稻、植物保護、大豆、油菜、蔬菜、棉花、生豬、肉牛、羊、家禽、蛋、奶、果蔬瓜類、茶葉、鄉村特色、鄉村建設與治理等18個產業專家團,支撐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
當前,糧食供求緊平衡格局尚未根本改變,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性風險不斷增加,大豆油料和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仍然面臨一系列制約因素。要破解這些矛盾、穩產增產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必須依靠科技創新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深挖增產潛力;必須依靠科技推廣,在農業生產重點環節和關鍵節點上,加強科學技術指導服務,實現良種良法良技配套,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豐產豐收。
中國農業科學院產業專家團的成立,是順應產業發展需求,組建的機制化、組織化、常態化的穩產保供科技支撐隊伍體系,打通了科技成果應用和服務產業的“最后一公里”,建立起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新機制新模式。
奪夏糧豐收、抗災保秋糧、農業防災減災……大規模、常態化科技支撐專項行動穩步推進,每年全院千余人次專家下沉一線,到全國各地開展科技指導服務工作,組織線上線下“田間課堂”等各類科技指導培訓活動近千次。同時,在主產區統籌部署油菜、蔬菜、馬鈴薯、棉花、瓜果、茶葉、花生、奶牛、畜禽、人居環境等20個產業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示范工作,建立示范基地,集成國內外先進實用技術,構建綜合技術模式,為穩產保供提供了充足的技術支撐和模式儲備。
久久為功,長效服務,產業專家團形成了指導不斷檔、措施不減弱、效果不降低的長效服務機制——運用遠程協同會商系統,他們做好農業生產關鍵節點調度指導,全方位、常態化、成建制支撐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針對產量形成關鍵期的氣象災害、病蟲草害等情況,持續派出科技小分隊應急下沉,做好指導田間管理、防災減災、單產提升、調研培訓等工作。
凝練目標,打造樣板,產業專家團形成了立足實踐、集成關鍵技術、支撐大面積單產提升的科研新模式——他們在服務“三農”的實踐中凝練科研選題,聚焦大面積單產的目標,讓科研問題從生產中來,科研成果到生產中去。如今,產業專家團將科技成果轉化到現代農業主戰場,大大提高了農業創新鏈、產業鏈的整體效能。農業科技的進步,就像秋日的天空清澈高遠,給農業生產帶來廣闊前景和無限可能。
在這個充滿希望與變革的時代,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技工作者們,如同默默耕耘的老黃牛,躬耕在廣袤的田野,用智慧和汗水編織出一片豐收的景象。他們用科技創新的利劍,沖破層層荊棘,將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朋友的福祉,讓科技的種子在希望的田野上生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他們堅守在農業科技創新的前沿,為我國的農業科技事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他們不僅是中國農業科技的脊梁,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力量。
他們的成就,不僅在于提升了農業產量,更在于他們推動了農業科技的跨越式發展,為全球農業科技的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他們用科技創新的畫筆,繪出了一幅幅壯麗的鄉村風景,讓農民朋友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新中國75周歲生日之際,農科人豪情滿懷,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農業農村部黨組的堅強領導下,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感、知重負重的責任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瞄準“兩個一流”,走好農業科技創新的“第一方陣”,當好促進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第一梯隊”,以進一步全面深化院所改革的實際行動和高質量發展的突出成效,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又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