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經濟作物蟲害監測與控制團隊,聯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法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證實了棉花盲蝽對其他害蟲的捕食作用以及盲蝽與其他食葉性害蟲之間的競爭關系,進而揭示了由盲蝽發生加重導致的Bt棉田害蟲種群地位演替新機制。該研究對于全面認識盲蝽在我國棉花種植系統中的生態功能、不斷創新棉花害蟲防控對策有著重要的科學理論意義和實踐指導價值。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植物生物技術(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近年來,隨著Bt棉田化學殺蟲劑使用量的減少,盲蝽由次要害蟲上升成了主要害蟲,發生為害明顯加重。最新研究發現,綠盲蝽不僅具有植食性,還兼具肉食性,對棉蚜具有較強的捕食作用。同時,綠盲蝽取食為害棉花葉片,能抑制同一棉株上棉蚜的種群增長,構成明顯的種間競爭關系。綜合捕食和競爭兩方面因素,綠盲蝽發生能顯著降低棉蚜種群增長,對棉蚜產生明顯的控制作用。長期監測數據分析表明,盲蝽發生數量的增加,明顯促進了Bt棉田捕食性天敵對棉蚜種群的生物控制功能。預試驗發現,中黑盲蝽具有與綠盲蝽相近的習性和生態功能,兩種優勢盲蝽還能捕食棉鈴蟲卵和初孵幼蟲、葉螨、粉虱等害蟲。文章據此提出,當盲蝽密度超過經濟閾值時,應作為作物害蟲進行防治,當發生密度低于經濟閾值時,可作為害蟲天敵予以利用。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資助。(通訊員 汪開卷)
原文鏈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111/pbi.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