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全面的建設任務,不但要抓硬件,還要抓軟件;不但要有新農村,還要有新農民;不但要推進經濟建設,還要推進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
“千萬工程”造就萬千美麗鄉村,不僅扮靚了鄉村的外在顏值,更激發了鄉村的內在活力,真正做到了對鄉土社會由表及里、由內而外的改造提升。“千萬工程”之所以能夠發揮出這一神奇功效,關鍵在于從實施之初就選準了一條內外兼修、形神皆備的發展之路。
這條路徑的選擇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部署和推動。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就“千萬工程”所涉及的發展要求進行了深入闡述:“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全面的建設任務,不但要抓硬件,還要抓軟件;不但要有新農村,還要有新農民;不但要推進經濟建設,還要推進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針對可能出現的重物質輕精神、重硬件輕軟件的建設傾向,他還特別強調,“如果我們改變了農村的外在面貌,卻沒有改變農民的精神面貌,那么新農村建設還是在低層次開展。”這些要求,辯證性地指明了環境的改善和人的改變、精神文化發展的關系,推動了浙江萬千美麗鄉村“外在美”和“內在美”相統一,“風景美”與“風尚美”相協調的轉型發展,蹚出了一條內外兼修的發展路徑。
這條經驗同樣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把握的重要原則。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指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是農業生產的空間載體、是農民的生活家園、是農耕文化的發源地,千百年來,人們“生與斯,長于斯”,熟人社會特征明顯,有著與城市不同的發展和建設規律。深入學習“千萬工程”,我們要深刻把握塑形鑄魂的豐富內涵,既要保護好鄉村的外在環境,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還要著力提升鄉村的內在價值、文化底蘊、精神風貌,努力把鄉村建設成農民身有所棲、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園。
要傳承發揚鄉土文化。鄉土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推進鄉村鑄魂不可多得的資源寶庫。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保護傳承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充分發揮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
要積極培育鄉風文明。鄉風文明是實現鄉村善治的重要體現,對于鄉村治理、鄉村振興意義重大。要大力開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不斷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持續推進移風易俗,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要不斷提高農民素質。鄉村振興既要見物,也要見人,既要有新農村,更要有新農民。要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主觀能動作用,大力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積極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發展推廣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幫助農民樹立發展信心,改變落后思想觀念,主動摒棄陳規陋習,不斷提高農民群眾思想道德水準和科學文化等各方面素質,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形神合一是中國人崇尚的審美準則。只有堅持塑形與鑄魂并重,打好內外兼修組合拳,美麗鄉村的內涵才能更豐富,鄉村振興的前景才能更廣闊,形神皆備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方能在廣袤鄉村不斷涌現。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