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線調研·下田故事】
水稻要高產,關鍵在育秧。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加快發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育秧大忙時節,記者走進浙江諸暨,實地探訪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產業專家團如何助力春耕跑出加速度。
【諸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周宇杰】這是一個恒溫增氧浸種的技術。下面都是水稻種子,這個是我們的一個增氧的管子,這下面是一個加熱器,還有控溫器都在這里。傳統的技術上,早稻浸種基本上室溫是在15度左右,一般浸種的時間都需要三天,但是我們通過這個技術只需要36個小時,就能夠完成浸種的操作。減少了50%的浸種的時間,那樣我們早稻生產的季節也就寬裕了。
主要的原理就是一個加熱和一個增氧,兩個技術的結合。加熱的目的是使浸種的液體能夠達到30度的溫度,促進水稻的活力;還有一個就是通過增氧補充氧份,相對來說種子就不太會出現厭氧的環境了,就更容易促進水稻的萌發。從這兒浸種完以后,我們是通過一個甩干機把水稻種子外面的水分給甩干,甩干以后就上播種流水線。
水稻生產中,育秧是技術含量最高的環節。浸種時間短,種谷不發芽;翻堆不及時,燒壞芽也是常事。在益飛家庭農場,中國農科院水稻產業專家團在這里建設了全國第一代以疊盤出苗育秧為核心的現代化育秧中心,創新水稻機插疊盤出苗育供秧模式,設計智能控溫控濕出苗室,浸種消毒設施,研制可疊育秧盤、托盤,改進播種裝備,開發智能化出苗溫濕度檢測控制系統,解決了稻農在水稻機插育秧中常出現的出苗差、整齊度低、爛芽死苗等問題,為機插標準化育秧及社會化服務提供模式及技術支撐。
【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農科院水稻產業專家團成員 陳惠哲】這個就是智能控溫、控濕的水稻出苗室,這里的溫度是32度,濕度是90%以上。播完種的秧苗這樣一層一層的疊起來,通過控溫控濕,給水稻種子適宜發芽的溫度跟濕度。基本上48小時就可以出苗了,苗出來非常整齊。這一個暗室大概九十幾平方,大概可以擺接近2萬張左右的秧盤,一次性育800畝的秧。
水稻種子和育秧技術都是我們水稻所研發的,流程基本上就是水稻浸種消毒、自動化流水線育秧、控溫控濕出苗,出苗后擺到田里分散化育秧,擺出來大概3至4天就變綠了,變綠了再過20來天,早稻就可以插秧了。我們把它稱為“1+N”的育秧模式,1就是1個育秧中心,N就是N個育秧點。可以通過1個育秧中心來育秧,解決種子出苗的一些難題。然后N個種植戶,拿秧苗去田里種、管理,只要注意水分、溫度的管理就很好了。
【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農科院水稻產業專家團副團長 羅炬】中國水稻研究所長期通過與地方農業部門、農業合作社、農民朋友合作,開展一些新品種的測試,新技術的示范,然后發現問題共同研發和提升,然后再進行大面積的示范和推廣。
比如說最開始我們要考慮什么品種適應于當地,要考慮適應什么樣的耕作模式,怎么進行搭配;第二步,我們要考慮當地適應哪些技術,要與當地部門一起配合,通過了解本地的氣候條件、水肥條件,再建立起適應的技術;第三,要考慮通過品種和技術的集成,最后能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產品,比如綠色增產增效、農業可持續發展等等。新的技術或品種成熟之后,我們會開一些觀摩會,和地方一起共同協同進行培訓,這樣有利于品種和技術在地方迅速輻射和推廣。
【諸暨市種糧大戶 宣萍】疊盤出苗育秧技術對我們來說收益是很大的。因為上半年天氣冷,爛秧情況比較嚴重,低溫發不了芽,這個技術就解決了這些困擾,給我們節省了成本,而且很安心,秧苗長勢很好。
水稻疊盤出苗“1+N”育供秧技術,通過工廠化暗室疊盤、控溫控濕出苗、分散管理,擴大了育秧能力,可以提早出苗2至4天,成秧率提高15%-20%,育秧成本降低12%。目前該技術模式已在南方稻區大面積推廣,入選2019年、2021年和2022年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為穩定我國雙季稻種植面積,做好春耕備耕做出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