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蝗蟲不會導致植保無人機墜落、巴基斯坦博士生學成后將相關技術帶回本國、養蟲室相關研究為田間防控提供技術儲備……農科院植保無人機團隊首席教師袁會珠、副研究員閆曉靜、崔麗近期就植保相關研究和巴鐵蝗災治理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分享了觀點。
農藥風險可控 蝗蟲不會造成無人機墜落
關于巴鐵的蝗災,袁會珠談到:“只要準備充分的藥劑,高效的植保機械裝備,并建立起高效快速的應急防控技術體系,我想完全有能力控制住。”
有人擔憂說,巴鐵正在使用高濃度的馬拉硫磷和氯氟氰菊酯等藥劑可能導致不可控的負面影響,對于這一問題,袁會珠介紹說:“化學殺蟲劑是人類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馬拉硫磷和氯氟氰菊酯分別是一種高效低毒的有機磷殺蟲劑和高效菊酯類殺蟲劑,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地用于蝗蟲的防治。世界各國對農藥的使用管理都非常嚴格,只有登記以后才能開始使用。而登記工作一定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學研究實踐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這些農藥能拿到登記證應用于治蝗,說明其對蝗蟲的防治是高效的,風險也是可控的。”
農科院植保無人機團隊首席教師袁會珠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 于鶴章攝
針對網上熱議的蝗蟲撞落無人機的說法,袁會珠表示:“我們科研團隊近8年來在國內小麥、玉米、棉花、水稻等作物以及山地果園的應用場景開展植保無人機的研究工作,還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但是我們可以想象,巴基斯坦這么多的蝗蟲在天上飛,肯定會有撞擊的幾率,這些撞擊后形成的殘留物粘到無人機上,可能會影響續航時間和速度,造成飛行效率的下降,但是從我們的經驗的估算,它不會造成無人機的墜落。所以在防災的過程中,如果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及時清理就可以了。”
植保無人機優勢顯著 巴科研人員學成回國
閆曉靜介紹說:“農科院植保所無人機團隊從2012年開始進行植保無人飛機方面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植保無人機施藥技術和風險評估這兩個方面。首先在試藥技術方面,團隊在水稻、小麥、玉米、花生、馬鈴薯、柑橘等作物上的藥劑和注劑選擇、風險控制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實驗;另一方面就是在質量評估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一些風險的研究和風險控制技術的研究。”
閆曉靜表示,植保無人機相較于傳統農機優勢顯著。“首先就是比較靈活,因為不需要固定的跑道,特別適合于我國南方的一些丘陵山地;其次,由于無人機本身的風場作用,特別是它的下壓風場具有很好的穿透性能,使得農藥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此外,無人機作業效率非常高,可以節省人工的優勢非常明顯;最后就是節水,一般來說一畝地需要用30升水,而我們植保無人飛機一般只需要1到3升水之間,節水的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農科院植保無人機團隊副研究員閆曉靜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 于鶴章攝
閆曉靜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介紹說,農科院植保無人機團隊近年來在國際合作和研究上也做了大量工作。特別是植保無人飛機風險評估方面,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我們去年就開始和先正達英國研發中心進行無人機施藥風險評估,當時先正達英國研發中心和美國研發中心都派專家共同的來到中國進行實驗,得到了國際專家的一致認可。另外,去年我們也被美國標準化委員會邀請去做大會的報告。”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團隊課題研究組長袁會珠研究員也招收了巴基斯坦的一位博士生,主要開展植保無人飛機防治棉花蚜蟲相關的施藥技術的研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進展,在國際上核心農藥雜志上發表了文章。這位博士生不管是無人機操作方面,還是理論技術方面都具有非常很好的研究基礎。學成后,也是把相關的技術帶到了巴基斯坦。”閆曉靜介紹說。
研究害蟲抗藥機理 做好田間防控技術儲備
崔麗介紹說:“我們為了了解害蟲的生活習性,會專門在養蟲室進行飼養。我們的人工飼料、飼養方法也都是通過大量實驗積累,不斷的進行優化。我們會從機理上研究害蟲是如何來對抗農藥的,并研究其對哪種藥劑更敏感,以篩選出效果最好的藥劑,為田間的防控提供技術儲備。”
農科院植保無人機團隊副研究員崔麗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 于鶴章攝
崔麗舉例說:“我國主要棉區,比如華北棉區、新疆棉區等。我們從不同棉區采了棉鈴蟲及棉花蚜蟲種群,通過使用一些常用的殺蟲劑測試其敏感性。現在像新疆的蚜蟲,對常用的新煙堿殺蟲劑已經產生了非常高抗性,我們就需要尋找新的不同機制的藥劑來對抗和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