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0日,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組織編制的2021年度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報告正式發布。今年的報告涉及陸域、湖泊、草原、大宗糧油四個專題。新發布的四份報告都有什么亮點?新華網邀請編寫組專家做客訪談間,對報告相關內容進行解讀。
新華網:提到草原,人們很自然想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么咱們今年報告里監測到的歐亞大陸草原現在是這樣的景象嗎?草原上的草夠不夠放牧呢?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辛曉平:
這是一個特別好的問題。草原一方面對于牧區的人來說是生產資料,是他們的金山銀山,同時對于全人類來說它不但是地球的皮膚、生態屏障,也代表了文化和景觀,是所有人的綠水青山。進入21世紀以來,草原植被狀況越來越好,85%的地方初級生產力在呈增長趨勢,80%的地方植被覆蓋度呈增長趨勢,也就是說它從結構到功能整體是在向好。
我感觸最深的是錫林郭勒和鄂爾多斯,這兩個地方20年來我不止一次去過,真的是2010年以后確實能再看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那種風景真的是又回來了。但是監測也顯示,由于歷史欠賬比較多,整個歐亞大陸還有63%的區域沒有恢復到80年代初期的水平,所以在草原保護方面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
從生產的角度來說,我們發現歐亞草原因為生產力在增加,所以它的承載力近20年也一直呈上升趨勢,尤其是近十年比21世紀開頭的那十年,理論承載力(載畜量)提高了16%,相當于2.3億個標準羊單位的飼草量,中國每年出欄的羊(大概)是3-3.1億(只),所以說現在增加的理論承載能力還是相當可觀的。
草原上的草夠不夠放牧,這其實是一個雙向的問題,因為承載力在增加,但是我們的人口也在增加,人類的肉食需求也在增加,所以草原的利用強度、放牧壓力并沒有減輕太多。其實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草原,并且在保持草原生態良好的情況下促進草原生產力的提高,其實還需要我們科學家以及管理部門同心協力進一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