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中國 科技領航者】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科技創新的事業必有科技領軍人物。記者深入院所高校、科研場所、企業單位,以文字、圖片、音視頻、新媒體報道方式,講述科技領軍人物創新、創業的精彩故事及取得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弘揚他們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團結協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提供精神動力,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造活力。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磷是動物生長所必需的一種元素,玉米作為畜牧業的主要飼料,含有豐富的磷,由于畜禽體內缺乏一種叫做“植酸酶”的蛋白質,所以很難吸收飼料中的磷,因此每年我國有300多萬噸磷隨畜禽糞便流失到環境中,極大地污染了環境。今天的領航科技創新中國節目,我們去認識一位中國植物基因工程的開拓者范云六,她通過分子生物技術,將一粒粒普通的玉米種子進行了改良,破解了這一困擾我國畜牧業多年的難題。
范云六,85歲,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植物基因工程開創者之一,率先將分子生物技術應用于農作物遺傳改良。
植酸酶相當于一種植物中磷的改良劑,它可以改變植物中磷原本的分子結構,磷等微量元素變成了動物可以吸收的形式。范云六希望借助基因工程技術培養出本身富含植酸酶的玉米。
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無數次的失敗,2009年,范云六團隊研制出了全球首例植酸酶玉米。
相關研究數據表明,使用植酸酶玉米作為飼料,玉米中的磷吸收效率大幅提高,每年畜禽糞便中的排磷量減少40%以上。作為國家農業基因工程的學科帶頭人,范云六說她一輩子都離不開一個農字,為農民分憂、用科學務農。
范云六,85歲,分子生物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植物基因工程開創者之一,率先將分子生物技術應用于農作物遺傳改良。
植酸酶相當于一種植物中磷的改良劑,它可以改變植物中磷原本的分子結構,磷等微量元素變成了動物可以吸收的形式。范云六希望借助基因工程技術培養出本身富含植酸酶的玉米。
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無數次的失敗,2009年,范云六團隊研制出了全球首例植酸酶玉米。
相關研究數據表明,使用植酸酶玉米作為飼料,玉米中的磷吸收效率大幅提高,每年畜禽糞便中的排磷量減少40%以上。作為國家農業基因工程的學科帶頭人,范云六說她一輩子都離不開一個農字,為農民分憂、用科學務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