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范建
眼前又一次浮現潔白的棉花。你在棉花叢中微笑,那么真誠,那么實在。培臣,我的好兄弟。我依舊能看到你熱情而又動人的笑靨。
“五一”節,你給我發來問候的手機短信,沒想到,幾天后,就傳來你逝去的噩耗,如同五雷轟頂!你才41歲,年輕有為,所里需要你,我們需要你。培臣,你給生者留下了永遠難以彌合的傷痛!
記得今年3月,我們在棉花所開會,你說,這些天太忙,沒有機會陪你們。相約天暖之時,再來安陽小聚,可是,沒想到,這竟成了我們訣別的最后贈言。
你是在節日期間去新疆棉花基地突然倒下的。你總是風風火火,干起工作不要命。你的弦繃得太緊太緊。
“棉花怎么樣了?”你總是想到棉花。你說,你喜歡棉花,尤其喜歡她的潔白。正是因為這一點,你在位于河南安陽白璧鎮鄉村的中國農科院棉花所,一干就是好些年。你也像棉花一樣,在肥沃的土壤里生根、開花、吐絮。叫你搞科研,你能拿出成果;叫你當老板,你能帶好團隊;叫你搞行政,你二話不說,一心為別人辦事情……
算起來,我去中棉所一共三次,每一次都是你到車站迎候。在所期間,你為記者們的衣食住行及日常采訪,跑前跑后,周到安排,生怕有半點疏漏。每當我們回京,都是坐凌晨一點多鐘的夜車,每一次,你都堅持把我們送到車站。臨別前的一刻,我們默默地對望著,從你難舍的眼神中,我看到一顆為人質樸而又熱情的心。我們不在一個地方,但心卻緊緊相連。每到逢年過節,你都發來“祝福”的手機短信。太普通,卻令人感動;話不多,卻句句透著暖意。后來,我與身邊好友的交談中說起你,原來,如此親和地待人,全都這般。你把朋友記在心里,不帶半點功利的色彩,這種珍貴的友情,深深打動我的心。
培臣,記得我們第一次相識,是在安陽棉花產業大會上,你被接待處房間電腦前那一大堆材料包圍著。你忙得不亦樂乎。我知道,那時你就是中棉所科貿公司的副總經理,但你卻不吆五喝六,而是親自“操刀”,只見你快速地敲打著電腦,動作十分麻利,不厭其煩地為大家準備著材料。回京后,我仔細閱讀你清晰而又流暢的文稿,字里行間,透出你熟練的業務和上乘的文筆。我被你翔實而又流暢的行文折服了。還記得嗎?其中有一篇短文,我是用你的名字發表的。因為,我實在不能埋沒你的辛勞和業績。
許是你的為人,使我們一見如故,像知心朋友,相互間無話不談。其中,最珍貴的,是你處處想著別人的為人品質。每每想到這里,我的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難過。你離開我們太早了!
第二次來棉花所是路過。聽說我來,那么晚了,你還來陪我。此時,你已是人事處長,角色的轉換,依舊沒有改變你任勞任怨、為人熱情、樂于助人的性格。你十分理解報人的甘苦,每次來,都和其他同志一起,想方設法為我們提供娛樂和放松的機會。以至于我們在感激的同時,竟有些不好意思起來。
盡管我們相處的時間很短,但你替他人著想,為別人做事的影子總是出現在我的眼前。你愿別人過得愉快,甘愿犧牲自己。為此,你總是表現得活力四射,總有一股使不完的力氣。看來,領導的眼力沒有錯,你做人事工作是稱職的。
第三次來棉花所是參加所里的人才培養大會。還記得吧,那天中午,我們在一家燴面館小酌,你談笑風生。你真有語言的天賦,不少玩笑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為我們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帶來了歡樂。你說,你想和我合作,寫一部有關人才培養的文學作品,你把臨場構思的細節說出來,使桌邊的所有人都捧腹大笑。話雖戲言,但那畢竟是你人生經歷中最真實的感受。正是這種來自于基層的生活,才是大眾所需要,所喜歡的。從你身上,我學到不少知識。遺憾的是,我們沒有等到合作的這一天。但是,你的思想和行動卻教導著我、影響著我,這本身,就是你的不朽杰作。
今年的棉花又種下了,那潔白的色彩卻提前在我心里開放著。她帶去我的永遠思念:
友情真情實在情情系培心愛意暖意質樸意意在臣為2004年5月8日作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