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一線急先鋒】風雨同“新” 共克時艱
在河南暴雨災害中,新鄉市獲嘉、封丘、延津受災嚴重。“洪澇之后,農作物往往脫肥苗弱,病蟲害容易暴發流行,形成次生災害,造成災情疊加,給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李克斌介紹說。植保所長期在新鄉開展農業試驗,在部院黨組的號召下,研究所第一時間組織6位專家趕赴受災一線開展技術指導,把責任擔在肩頭,為農民分憂解難。
當好農民的科技“主心骨”
為迅速開展工作,李克斌、楊代斌、李智強、孔令安、白樹雄、王月琴6位專家分成3個小組分別前往3個受災縣擔當科技“主心骨”。大家冒著酷暑,在田間地頭仔細查看作物受災情況。
專家組深入調研了3個縣16個鄉鎮的作物種植結構及受災情況,與當地農業農村部門研究制定了玉米、花生和大豆農作物重災、輕災恢復生產技術指導方案,提出絕收田塊及早補種改種,小麥秋播地塊保障適時播種。
為便于農戶及時掌握相關技術,專家組分別制定了玉米、花生和大豆災后恢復生產明白紙,并委托當地植保站分發給農戶和合作社,積極通過技術指導等方式推進方案有效實施,為多種作物恢復生產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開在一線的“田間課堂”
在國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專家組為種植大戶們現場開辦了“田間課堂”。“這就是玉米螟的典型癥狀,現在是玉米螟發生的盛期,最好通過無人機噴施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等進行防治。”楊代斌研究員指著玉米葉片上的一排排蟲洞說。種植大戶徐方子趕忙又問:“俺是準備飛防打藥,但是不知道無人機作業的具體參數咋設置?”專家組又對無人機的飛行高度、飛行速度進行現場講解和示范,深受大家歡迎。
為加強災后病蟲害防控的科普宣傳,專家組針對災后易發生的8種玉米病蟲害制作了“玉米病蟲害識別與防治”掛圖,并將所內專家捐贈的《中國玉米病蟲草害圖鑒》《玉米化肥農藥減施增效綠色生產技術》《中國常見地下害蟲圖鑒》等科技指導用書,在培訓現場一起發給大家。
在延津縣的花生田,李克斌研究員針對花生地下害蟲的防治和毒死蜱的殘留問題開展田間培訓,并現場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當地農民表示:“李老師用科學手段幫我們解決了困擾許久的問題,這些技術將會顯著提高花生的質量和產量,助力我們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花生小鎮’”。
傳承64載的深情厚誼
“早在1957年中國農科院成立之時,植保所老一輩科學家齊兆生在新鄉縣和獲嘉縣協助當地建立20萬畝棉花治蟲保產示范區,從此正式開啟院地64年的合作,譜寫了光輝的歷史。”李克斌研究員介紹說,“植保所在新鄉基地有1466畝試驗田,雙方合作密切、感情深厚,援助新鄉災區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為了解決種植戶的燃眉之急,專家組積極募集災區急需的種子、農藥、肥料和施藥器械分送3個受災縣,共捐贈谷子種子1400斤(可播種2000畝地)、綠豆種子5600斤(可播種2000畝地)、殺蟲劑23噸、微生物肥料20噸、噴霧器40臺、圖書158冊,合計約80余萬元。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補種改種的2萬多畝綠豆已經出苗,玉米、花生等秋糧作物長勢逐漸恢復,中原沃土逐漸恢復生機。
為進一步做好災后恢復工作,植保所已將三縣作為長期幫扶縣,并成立三縣鄉村振興專家組,整合全所科技力量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縣,以實際行動傳承光榮傳統,為災區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