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先進工作者】惟愿天下糧滿倉
金秋十月,第三屆中國?黑龍江國際大米節在哈爾濱開幕,一個名為“萬象優111”的秈稻品種從來自8個國家的726份稻米中脫穎而出,力壓泰國香米等知名品種,獲評秈米組金獎。它的培育者就是中國水稻研究所國家水稻改良中心主任、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程式華研究員。
1986年,程式華碩士研究生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水稻研究所工作,進入了雜交水稻遺傳育種課題組,由此開始了他與水稻的畢生緣分。
迎難而上 破解兩系雜交稻育種難題
鑒于三系雜交稻產量徘徊的情況,我國農業科研人員一直在探索新的育種途徑。兩系雜交稻是利用光溫敏不育系配制的雜交稻,在理論上更易于選配出雜種優勢更強、增產潛力更大的雜交稻新組合,其研究和利用一直受到水稻界的重視。
1989年,在老師孫宗修的指導下,程式華開創性地應用人工氣候箱鑒定和大田分期播種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對兩系雜交稻在我國南方稻區生長季節氣候異常時出現的育性波動等現象做出了科學解釋,提出了實用性秈稻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轉變光溫反應的理想模式。這項研究結果是我國在基礎研究中具有獨創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之一。
2010年,“水稻重要種質創新及其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參加成果鑒定的院士專家一致認為,該研究工作是我國農學領域長期堅持研究而取得的系統性、標志性成果,對提升我國在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中的國際地位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成果凝聚了水稻所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員的心血,20多年來,他們像接力賽一樣,一棒接著一棒地堅持完成了整個項目。作為整個“接力賽”過程中的第一棒,程式華開創性地提出雜交稻育種相關重要概念和理想模式,為后來的創新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扎根田間 發掘水稻增產潛力新途徑
為實現水稻單產的突破,繼續保持我國水稻育種的世界領先水平,1996年農業部啟動了“中國超級稻育種”項目。程式華從超級稻育種親本選配出發,扎根田間、埋頭苦干,創新性地提出了利用中間型親本培育超級稻的理論和技術,并育成超級雜交稻組合“協優9308”,形成了一套超高產栽培集成技術,在浙江省進行大面積推廣。2000年,“協優9308”在新昌縣百畝片平均畝產達到790公斤,其中高產田塊畝產高達818.8公斤,創浙江水稻單產歷史新高。“協優9308”在生產上累計推廣種植面積1000多萬畝,取得社會經濟效益10多億元,成為第一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三系超級稻品種。
2005年,農業部成立全國超級稻研究與推廣專家組,程式華擔任專家組組長。他帶領團隊研發了“后期功能型超級稻”育種技術,培育了一批“國稻”系列超級稻,及時解決了當時國內水稻品種產量徘徊的問題。
進入新時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要求逐漸上升到吃得健康安全的層次,對超級稻研究提出了更大的挑戰。程式華帶領團隊充分調研百姓需求,深入田間地頭,將水稻育種的目標轉向高產優質和綠色,培育出的優質稻品種——“萬象優111”在國內各類稻米品評會上多次獲獎。
勇挑重擔 構建國家水稻創新體系
自“九五”以來,程式華先后主持國家攻關計劃、國家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國家、省部級重點研究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制訂中國水稻發展戰略,組織全國水稻育種大協作,為我國水稻連續多年穩產增產提供了科技支撐。
2007年底,水稻產業技術體系成為農業部、財政部首批啟動的10個體系之一,程式華被委以水稻體系首席科學家的重任。程式華為這一體系的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走基層,下田地,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邊疆墾區,聯合了育種、栽培、植保、農機、加工和農經等6大領域包括10位院士在內的49位國內優秀專家,在全國建立了53個綜合試驗,打造了一支全領域覆蓋、全天候支撐、全身心投入的產業科技創新隊伍,構建形成了從源頭創新到試驗示范的完整的產業技術支撐系統,為我國水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精耕細作,春華秋實”是研究所的所訓,曾擔任所長的程式華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他堅信,科技人員只要做到埋頭學習、埋頭苦干、埋頭探索,就一定能在科學事業上取得成績,實現人生的價值。唯有櫛風沐雨,才能真正成為“生活的勝者”。嚴謹的治學態度、銳意創新的勇氣和以身作則的作風,正是程式華耕耘多年不變的宗旨。作為水稻育種科研人,他堅信未來要更加腳踏實地踐行使命擔當,發揮科技優勢,為我國水稻育種領域添磚加瓦,為穩定生產、促農增收提供支撐,為國家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