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四五”,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全球創新格局深度重構的雙重挑戰,我國農業科技事業逆勢而上,取得了長足進步。農業科技整體研發實力已進入世界前列,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已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
但與此同時,農業科技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如穩住“三農”基本盤面臨諸多風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更有力的科技支撐,國際科技競爭空前激烈等。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建議,農業科技發展要聚焦基礎前沿領域、農業產業發展和國家重大需求,明確目標方向,加大投入力度,優化體制機制,奮力實現農業科技更高水平自立自強。
一是進一步明確任務,把握好農業科技發展的戰略方向。要堅持問題導向,緊盯種子、耕地和農機三大要害,聚焦基因編輯、核心種源、關鍵裝置、綠色投入品等“卡脖子”技術,圍繞提高糧食單產、動植物病害防控、資源高效利用、耕地質量提升、裝備自主可控、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等重大問題,強化基礎研究,提出有重大價值的原創科學理論和發現,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開展攻關,聚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二是進一步加大投入,形成穩定多元的農業創新資金池。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強度不到1%,農業基礎研究投入占比不到5%,農業科研穩定性支持經費不到60%,與發達國家和行業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同時,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僅占所有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46%。因此,需要國家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財政投入力度,提高基礎科學投入水平和穩定性支持水平;要出臺金融、稅收等扶持政策,鼓勵涉農企業提高研發支出比例,推動形成穩定多元的農業創新資金池。
三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打造更有活力的農業科研體制機制。要進一步優化績效考評機制,實行重大產出導向、重大任務牽引、分類科學評價,解決技術創新的產業導向、市場導向機制不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通不暢的問題;要堅持創新、創造、創業協同發展理念,堅持“理論成果技術化、技術成果產品化、產品成果產業化”,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良性循環,促進科技和產業深度貫通,著力解決農業科研創新鏈與產業鏈結合不緊,技術創造與產品創制銜接不足的問題;要進一步健全協同創新機制,打破機構間的“橫縱”壁壘,加大研究力量整合,建立共享共用機制,引導創新力量凝聚,發揮整體集成效應,著力解決科研力量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