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綜合利用是提升耕地質量、治理農業農村污染的重要抓手。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提出,秸稈綜合利用仍有潛力可挖,建議從多方面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
秸稈綜合利用成效顯著
“十三五”以來,國家大力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試點、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等,趙立欣介紹,這些行動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全國秸稈產生總量8.56億噸,可收集量7.22億噸,綜合利用率達到87.6%,利用能力不斷提升。基于全生命周期評價方法測算,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的溫室氣體凈減排貢獻為0.70億噸CO?e(二氧化碳當量,下同),其中秸稈利用的減排量為1.26億噸CO?e,未利用秸稈(包括焚燒和自然堆放的直接和間接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為0.56億噸CO?e。”
根據糧食產量預測,2030年、2060年秸稈總量將分別達到9億噸和10億噸,可收集資源量將分別達到7.8億噸和8.8億噸。在保障糧食穩產增產、耕地土壤肥力和飼料需求的前提下,預測到2030年全國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和能源化利用量將分別達到4.69億噸、1.27億噸和1.24億噸,2060年將分別達到5.09億噸、1.89億噸和1.67億噸。趙立欣介紹,“基于上述預測數據,不斷提升秸稈科學利用水平,到203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的溫室氣體減排貢獻潛力將達到1.72億噸CO?e,到2060年將達到2.73億噸CO?e,減排潛力巨大。”
多舉措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
在農業農村減排固碳中,秸稈綜合利用仍有潛力可挖。趙立欣建議,第一,要加快建立監測評估體系,摸清底數。趙立欣表示,在宏觀層面,“基于國際通用方法學,科學建立秸稈綜合利用減排固碳的監測指標、關鍵參數及核算方法,在重點區域布設秸稈還田、能源化利用等監測網點,開展溫室氣體排放和農田固碳能力長期監測與抽樣調查,形成常態化監測評估機制,實測明確各類排放因子,摸清底數算好賬,定期編制并發布監測報告,為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工作提供決策支持。”
第二,在農田利用方面,推進秸稈科學還田,提升耕地土壤有機質。趙立欣介紹,“據研究,我國農田土壤碳庫容量還遠遠達不到飽和,增加潛力巨大,秸稈還田可顯著促進提升土壤有機碳含量,據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秸稈還田土壤質量定點監測數據顯示,5年來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提高了0.3~0.5g/kg。”為此,趙立欣建議,“在東北黑土、南方酸化土等重點地區,建立一批國家級秸稈還田固碳長期定位實驗站,開展不同秸稈、土壤類型、耕作制度、還田方式、秸稈還田量等因素對農田土壤有機碳的長期影響評價,分析土壤碳庫容量動態變化情況,構建秸稈科學還田決策系統,為我國農田土壤碳匯擴容提供有力支撐。”
第三,加快秸稈能源化利用,提高減排固碳貢獻。趙立欣介紹,秸稈“五化”利用中,能源化利用的減排固碳潛力最大,基于2020年秸稈五化利用比例核算,8.5%的秸稈能源化利用量,溫室氣體減排貢獻達到30%,應該重點扶持和推動該技術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冬季取暖需求旺盛區域,建設一批秸稈能源化利用試點縣,探索縣域可示范、可推廣的低碳用能與農業可持續有機結合發展模式,進一步發揮好替煤減碳的作用。
第四,加強科技創新,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趙立欣建議,加強秸稈綜合利用減排固碳理論創新與專題研究,評估不同秸稈利用技術減排降碳的成本效益,研發推廣低成本、低排放的清潔轉化技術,制定一批秸稈減排固碳利用技術和核算方法等標準規范,為秸稈綜合利用項目納入溫室氣體減排交易,提升低碳利用水平和提高經濟效益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