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屬各單位:
“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是院黨組經過廣泛調研、反復討論和認真研究,并根據農業部黨組的要求提出的新時期全院發展的戰略目標。兩年多來,在院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在全院廣大科技人員和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緊緊圍繞“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在科技創新、科技產業開發、國際合作交流與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根據新階段全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業科技發展的需要,結合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為進一步提高全院廣大科技人員和干部職工對“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的認識,統一思想,萬眾一心,加快建設的步伐,6月4日下午,院黨組召開京區所局級以上干部會議擴大會議,京內各單位所、局級領導;機關各局處級干部;京內各單位具有副高職稱以上和具有博士學位的所有職工出席了這次會議。院長兼院黨組書記翟虎渠同志做了題為“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加快‘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的步伐”的重要報告。
現將翟院長的報告印發給你們,各單位要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深刻領會“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對全院改革發展、對全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以及對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要在不同層次與范圍內召開會議傳達貫徹,動員廣大科技人員和全體干部職工,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積極投入到“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中去。(2004年6月7日 供稿 院辦 攝影 丁麟)
附:翟虎渠院長報告全文
統一思想 深化認識
加快“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的步伐
院長兼院黨組書記 翟虎渠
同志們:
2001年下半年,院黨組根據當時中國農科院改革與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全國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所面臨的新形勢與新任務,就中國農業科學院向何處去,如何定位,進行了反復討論和認真研究,形成了共識,這就是我在2002年院工作會議上代表院黨組第一次提出的,要用5到10年的時間,把中國農業科學院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內一流的農業科技產業孵化中心和國際農業科技合作與交流中心”戰略構想。隨后院黨組向農業部黨組做了匯報,部黨組對“三個中心”建設的構想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杜青林部長同時還要求,除建設好“三個中心”外,中國農業科學院同時也應建設成為全國“高層次農業科研人才培養基地”。由此,“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被正式確立為新時期我院發展的戰略目標。
兩年多來,院黨組始終圍繞“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全院各項工作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但在最近的調研中我們發現,“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的指導思想,在全院廣大科技人員以及干部職工中還沒有完全形成共識,尤其是在一線科技人員以及離退休職工中,對“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的建設內涵還不完全了解;對我院新時期改革與發展戰略意義的認識還沒有完全到位。根據院里提出的改革與發展規劃,要在2010年前后,基本實現“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的戰略目標。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年,雖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建設任務還相當繁重。特別是隨著農業科技在推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解決“三農”問題方面的作用與地位更加突出,在國家“十五”科技計劃快要結束,“十一五”計劃馬上就要啟動的關鍵時期,有必要進一步統一全院的思想,把廣大科技人積極性與興奮點聚集到“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的建設上來。為此,根據院黨組的統一部署,召開這個動員會,目的就是要使全院廣大科技人員,全體干部職工,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結合“十五”計劃的執行驗收,“十一五”計劃的立項啟動,加快“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的步伐。
一、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
中國農業科學院是國家農業科學技術綜合性研究機構,擔負著全國農業重大基礎與應用基礎、高技術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任務,在解決農業及農村經濟建設中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問題中責無旁貸,義不容辭。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以來,老一輩科學家和每一位職工,為建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以研為本”,大力加強科技創新,始終是我院改革與發展諸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結合我院當前實際情況,就如何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我講幾個重點問題。
1、進一步明確各研究所科技創新的重點和方向
根據2002年10月科技部、財政部、中編辦正式批準的農業部等九部委的科研機構改革方案,目前我院有18個研究所已建設成為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其中6個研究所進行了聯合重組;12個研究所按照三部委要求完成了轉企前的準備工作。對于非盈利科研機構,主要任務就是科技創新;對于轉制為企業的研究所,為了增強企業創新的后勁和活力,也要抓技術創新。經過2002、2003年我院第五屆學術委員會第一、第二次會議的討論,全院已基本確立了9大學科群和41個一級學科。各研究所,尤其對于18個非盈利研究所,要在全院整體學科建設框架內,進一步明確發展定位,凝練科研目標,確立并抓好3到5個主攻研究發展方向,這是每一個研究所改革與發展的首要前提條件。
2、重視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重視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以來,我院連續兩年實施了“杰出人才工程”。2002年首批招聘了19名一級崗位人才,64名二級崗位人才,187名三級崗位人才;2003年再次遴選一級崗位人才14名,二級崗位人才41名。“杰出人才工程”的實施,進一步充實了我院學科帶頭人隊伍,大大改善了全院人才隊伍結構,豐富了全院人力資源,為我院順利實施“十五”科技計劃,加快“三個中心 一個基地”建設做出了貢獻。各研究所一定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以人為本”,“以研為本”,機關各部門及各研究所科研管理部門,要牢固樹立為一線科技人員服務的思想,為科研人員創造提供一切必要的科研條件,并做好相應的服務工作。這兩年,中國農科院力盡所能,克服困難,籌集必要的資金實施了“杰出人才工程”,在社會各界與海內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杰出人才工程”我們還要持續實施下去,要盡可能吸收國內外最優秀的科技人才到農科院工作,使我院“人才興院”戰略真正落到實處,產生應有的效果。
3、大力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
科技基礎條件平臺是科技人員完成科技創新任務和目標的重要前提和基礎條件。2002年科技部啟動了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在科技部和農業部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我院承擔了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的大量任務。目前,我院已建有1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31個國家及部委質檢中心;11個國家農作物改良中心和分中心;1座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10座中期庫,11個資源圃;3個國家級野外科學觀測臺(站)和國家農業圖書館。但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與我院所承擔的科技創新任務相比,科研基礎條件建設水平差距還很大。因此,全院上下,一定要緊密結合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集中物力和財力,抓好我院科研基礎條件平臺及全國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為科技人員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為解決事關全局、國計民生的重大農業技術創新提供基礎保障條件。院里要重點抓好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工程和改良中心建設;各研究所要抓好部級重點實驗室建設。院科技局、計財局要與各研究所密切協作,統籌抓好全院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為各研究所把部級重點實驗室升格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創造條件。
4、重視和加強學術團隊建設
有了學科帶頭人,建立了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還要進一步加強學術梯隊建設。中國農業科學院及國內其他兄弟單位的經驗教訓一再表明,許多優秀的科學家,由于沒有注重人才培養和科研梯隊建設,最終事業后繼乏人,青黃不接。各研究所領導,要圍繞各所主要學科發展方向,重視和加強學術梯隊建設。從全院來看,要通過“杰出人才工程”計劃的持續實施,圍繞一級崗位杰出人才,全面推進同一學科群二級、三級崗位人才建設以及實驗技術人員的配備,并結合研究生培養、客座研究制度以及博士后流動站的建設,最終建立起一支結構合理、能力超群、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優秀科技團隊。要圍繞全院9大學科群的41個一級學科方向,實施人力、物力、財力三位一體戰略,在全國形成農業科技發展的41個制高點。
要營造朝氣蓬勃、團結向上研究氛圍。教書要育人,科研同樣也要育人;老同志要體恤后輩,領導要包容同事。在項目立項爭取中,各研究所領導一定要有團隊意識、協作意識、全局意識,不要把所有項目包攬在一個人名下。各單位學術帶頭人、老資格專家、所長、處長,不僅要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同時也要有較好的學術道德,要充分發揮團隊精神,充分調動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圍繞國家目標開展科技攻關。
5、緊緊圍繞國家目標抓好重大科技攻關,加強重大項目的跟蹤和管理
目前,我院承擔的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農業部等上級部門3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30多個。所有這些科技任務,從上級部門來看,都是關系國計民生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科技問題,也理所應當是當前全院科技攻關的重點和核心,要集中力量,認真組織實施,完成好這些項目。院里要重點抓好30-50個重大項目的跟蹤管理工作,各研究所也要重點抓好3-5個重點項目的管理,各項目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