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科先鋒】肩負高原育種使命 三十六年初心不改
4月的甘南牧場,還在受著雨雪交加的煎熬,晝夜溫差達到20℃。一邊防控疫情,一邊等待春天的復蘇,牧民們盼來了他們口中的“閻干散”——閻萍。謹記著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的賀信囑托,閻萍又來到了她日夜牽掛的高原牧區。
因為熱愛 所以堅守
1984年大學畢業后,閻萍被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成為牦牛課題組的第一位女性。36年來,閻萍扎根西北,常年奔波在青藏高原,年復一年地堅守在牦牛育種和生產研究第一線。雪山冰川下,她徒步或騎馬穿越崎嶇山路與蜿蜒溪流,對高原反應早已習以為常。她不畏艱險、攻堅克難、自主創新,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培育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級牦牛新品種“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填補了世界優良牦牛品種的空白。作為中國農科院牦牛資源與育種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她主持完成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2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二等獎10項,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CCTV-7大地之子年度農業人物、牦牛種業功臣等榮譽稱號,被藏民親切地稱為“牦牛媽媽”。
在閻萍的帶領下,一支堅守在青藏高原的國家級牦牛創新研究團隊,創造出了里程碑式的原創性科研成果。團隊年改良牦牛30余萬頭、新增經濟效益15億元、推廣區農牧民年增收2萬元以上,對推動我國牦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和牦牛產業提質增效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幫助藏區牧民脫貧致富及區域牧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我研究牦牛,更愛牦牛,因為它堅韌、勇悍、任勞任怨,這正是我們科研工作者需要的寶貴品質。”閻萍說,“這也是農科精神的一個體現”。
攻堅克難 碩果累累
大動物育種的每一項數據和成果,都飽含著歲月的艱辛和奮斗的坎坷。尤其在高寒地區,牦牛育種的周期更加漫長,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極其考驗育種者的耐心。但閻萍說:“搞科研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只能堅守目標、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她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干的。在海拔3000~5000米的高寒牧區,她的足跡遍布青海、西藏、甘肅、四川、云南、新疆。種牛挑選、犢牛斷奶、鑒定分群、生產性能測定等第一手的現場資料,她都親自上陣。過去交通不發達,騎馬和步行是主要的出行方式。“4月的大通河河水冰冷刺骨,過河時因為馬打滑,閻萍摔進了河中。為了不被湍急的河水沖走,她只能忍著寒冷,雙手緊緊抓住馬尾。”閻萍的老同事說,“這樣的危險情況常常會遇到,但她都挺過來了”。就是這位身材嬌小的女性,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臨危不懼、外柔內剛便是這位女科學家的形象。
2004年,閻萍團隊成功培育出了含1/2野牦牛基因的首個國家級牦牛新品種“大通牦牛”,填補了世界上沒有牦牛培育品種及相關培育技術體系的空白。2019年,又成功培育出國家級新品種“阿什旦牦牛”,首創了青藏高原以無角舍飼化為主體的牦牛品種,成為世界獨特生態區牦牛品種培育的成功典范和生態差異化培育的典型代表。“兩個牦牛新品種能在這里開花結果,是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孜孜不倦、攻堅克難的結晶,是堅守牦牛育種研究的回報。”閻萍說。
3年來,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個面向”“兩個一流”的指示精神,閻萍帶領團隊聚焦青藏高原牧區及半農半牧區主導產業發展需求,研發出“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和青藏高原牦牛四級繁育技術體系,突破了制約牦牛生產的關鍵環節,為我國牦牛良種繁育和新品種培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一腔熱血 助力脫貧
“牦牛是比人類更早生存在青藏高原的生靈。藏民馴化牦牛已有8000年的歷史,牦牛對牧區而言不僅是生產生活資料,更是精神世界的圖騰。世界上還沒有一種動物對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有如此重大的影響。”
但是,因科學技術普及率低、養殖方式落后、畜群結構不合理、養殖效益低下等問題,牦牛產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制約。為了推動牦牛產區科學養畜和產業發展,閻萍帶領團隊立足生產,面向需求,秉持科研初心,肩負發展使命,在青藏高原圍繞牦牛育種和產業能力的提升,開展了牦牛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與配套技術開發研究,通過產學研用聯合,推廣牦牛良種繁育新品種新技術,提升牦牛制種、供種能力和改良效果,為促進牦牛產業節本降耗、提質增效和牧民增產增收做出了卓越貢獻。
“我們牢記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囑托,進行了牦牛新模式、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的改良推廣,不僅社會、經濟、生態效益顯著,還有力地促進了高原民族牦牛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動了農牧業轉型升級,實現了農牧民增收致富,特別是在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閻萍自豪地說。
2019年,團隊在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科技幫扶示范縣臨潭縣,示范推廣了新品種牦牛及配套關鍵技術,通過品種改良提高了當地牦牛生產性能,提升了牦牛養殖效益。不僅如此,團隊還將“牦牛扶貧模式”從青藏高原推廣到了帕米爾高原,把新品種新技術送到了我國最西端的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在塔縣,近千頭優良牦牛被送到13個牦牛群中進行品種改良。塔縣縣委副書記范磊說:“縣里將通過推廣牦牛良種繁育技術,盡快擴大良種繁育規模,讓生活在邊境線的牧民一邊放牧,一邊守邊,過上殷實富足的好日子”。讓牦牛成為帕米爾高原的“科技牛”“增收牛”和“守邊牛”,是閻萍和團隊新的期待與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以不畏艱險、扎根雪域高原的牦牛精神應對困難和挑戰。”這是閻萍勉勵自己的話。在閻萍眼里,挑戰永遠都在。“目前,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新品種種群數量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青藏高原牦牛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諸多問題,牦牛品種的創新利用和提質增效更是‘永遠在路上’。”
愿為飛絮衣天下,不道邊風朔雪寒。守望草原志更堅,回報桑梓情堪憐。“腳下是比草原更遼闊的道路,眼前是比藍天更高遠的追求”。在賀信精神的指引下,閻萍和她的牦牛團隊將繼續把論文寫在祖國遼闊的高原,讓牧民群眾享受科技的果實,以嶄新的姿態努力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理念,為高原畜牧產業振興、農牧民增產增收竭盡全力。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