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紀實】只要農民有需要,我就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研究
在黑龍江建三江寬闊的水稻田里,一位個子不高、皮膚黝黑的青年蹲守在田頭,褲腿、鞋面沾著泥巴,他瞇縫著眼睛,觀察著前不久機械化插秧的稻苗長勢,陌生人不明就里,往往會將他當成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就是中國水稻研究所陳惠哲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水稻高效栽培技術”團隊首席科學家。近年來,他帶領的團隊針對我國稻作技術轉型需求,研發了一批水稻機械化種植及配套高產栽培技術,在技術創新、技術應用上取得了突出業績,為我國水稻產業技術轉型升級、稻作技術進步和稻農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技術集成示范,助力鄉村振興
在潛心科研的同時,陳惠哲不忘初心,一直致力于助力科技扶貧,踐行鄉村振興。
江蘇省東海縣是首批中國農科院4個鄉村振興示范縣之一,當地水稻種植方式以直播為主。水稻直播要求生育期較短品種,以前東海縣優質稻品種欠缺,種植模式、栽培技術與已有的優質稻品種不配套等問題也普遍存在。2019年,陳惠哲帶領團隊與中國農科院東海試驗站、東海縣農業農村局等合作,協助制訂了東海縣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實施方案-糧食產業發展科技支撐方案,從全國引進了優質稻材料50余份,篩選出“中秋香”“嘉禾優5號”“嘉優中科1號”“稻花香”等一批適合東海縣種植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在東海縣平明鎮、張灣鄉等建立示范基地,開展優質稻機械化綠色高效栽培技術集成,有效地解決了因直播種植方式產生的問題,為種植稻米的農戶帶來了實惠。平明鎮年年豐農場種糧大戶劉守銀高興地算了一筆賬:“嚴格按照專家規定的技術規程去做,今年不但產量增加了,價格也好,1公斤能賣到10塊錢,比往年高了兩塊六。估算了一下,1畝水稻多掙了1000塊以上。”在另一個示范點張灣鄉營屯村了解到,這里種的“嘉優中科1號”,產量可達每畝900公斤,除去種子和移栽新增成本,也比普通水稻每畝新增收益400元。
東海縣的實踐只是陳惠哲和他的團隊踐行服務“三農”的一個縮影,2017年以來,他們團隊每年在浙江、黑龍江、江蘇、江西等省建立水稻綠色高效栽培示范基地20余個,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等試驗示范,將田頭當課堂,與農技人員、種糧大戶等面對面互動交流,用樸實、簡單的科普語言介紹實用技術,開展田間課堂技術培訓,每年針對農技人員、家庭農場主、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不同類型不同模式的技術培訓40余次,培訓技術員、種糧大戶等4500余人次。
同時,陳惠哲團隊還積極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農業農村部關于脫貧攻堅的總體部署,在“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新疆墨玉及黑龍江樺川、江西南昌、云南西雙版納等地,通過篩選適宜當地水稻生產技術、模式、裝備等新成果,構建了一批生產適用的水稻綠色發展技術模式,并通過集成應用示范,幫助解決當地水稻生產瓶頸,提升稻作技術水平,為提高區域自我發展能力和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支撐。
創新栽培技術,促進轉型升級
陳惠哲一直告訴自己和團隊成員,研發的技術一定要適應產業發展,面向水稻生產,面向稻農需求,只有得到農民認可的成果才有意義,這也是他一直以實際行動踐行的目標。
我國傳統機插秧主要是水稻毯狀秧苗機插技術,存在著機插定量定位性差、漏秧率高、傷秧傷根嚴重、每叢苗數不均勻,以及返青慢等問題,難以高產高效。在看到生產實際中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陳惠哲和他的團隊在缽苗拋秧基礎上,結合毯苗機插,提出了水稻毯苗與缽苗結合創新思路,并研發設計了不同類型的水稻缽形毯狀秧盤。為加快試驗進展,陳惠哲帶領團隊成員不停地開發新模具,一遍一遍育秧和機插試驗,為克服杭州冬季不能正常育秧的難題,2008年2月他孤身一人來到海南育秧,怕托運毀壞秧苗,影響機插試驗,他親自手提著重達上百斤的一盤盤秧苗上下飛機,經歷千辛萬苦滿身汗水將綠油油的秧苗送到杭州,為機插及缽形毯狀秧盤定型提供試驗材料,確保了當年機插秧新技術現場觀摩會的成功舉辦。如今,這項新技術在黑龍江、吉林等東北稻區大面積推廣,大幅提高了水稻機插產量和效益,該技術連續多年被列為農業農村部主推技術,年推廣面積超3000萬畝。
此外,針對超級稻品種與栽培技術不配套,增產潛力難以發揮等問題,陳惠哲與團隊成員集成創建了超級稻區域化高產栽培技術體系,促進超級稻品種應用,實現畝增產百斤增效百元的效果。針對傳統一家一戶育秧難的現狀及現有水稻機插育秧方法存在出苗率低、不整齊及爛種爛芽死苗等問題,他們研發了水稻專用育秧基質、育秧配套裝備及智能控溫控濕系統,創建了水稻疊盤出苗“1+N”育供秧技術模式。“只要農民有需要,我就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研究,為他們解決問題!”陳惠哲總結道。
潛心農業科研,服務生產一線
陳惠哲出生在浙江武義的小山村,“每每回憶起父輩們躬身在田間辛勤勞作的背影,我就感到身上責任很沉重。”很小的時候,陳惠哲萌生了要讓農民增產增收的夢想,從那時起他就立志要學習農業科學技術,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作出應有的貢獻。1989年9月,他考取了浙江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學專業,1993年畢業后來到中國水稻研究所從事稻作技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我與農字有緣,一輩子離不開農業”。2004年和2010年,他先后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攻讀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師從朱德峰研究員,選擇的均是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從農村出來,以農業為中心,開展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研究及技術推廣,為農業及農村服務,一次堅守就是27個春秋。
如何改變水稻生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狀,研發出適應現代的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是他的理想,也是他的追求。雖然農業科研工作很苦很累,但他無怨無悔,他常常戴著草帽,頂著炎炎烈日,穿梭在田間地頭。“我以前都自己育秧,插秧,做田埂,數分蘗”,他指導研究生,試驗必須親力親為,需要自己從生產實踐中提出問題,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圍繞水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研發,陳惠哲潛心鉆研,先后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部財政專項、浙江省重點研發計劃、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0余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15項。研發的一批技術入選農業主推技術,參與編寫著作20部,其中主編3部,副主編5部,獲得20項發明專利,其中第一完成人發明專利4項,制訂省部級農業標準5項。
把更多的科研成果寫在大地上是陳惠哲一直的追求,他先后入選浙江省高層次人才、中國作物學會理事、浙江省作物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第二屆糧油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水稻組專家。“科研成果能真正滿足老百姓需求才是有價值的。”陳惠哲表示,“未來希望可以研發更多的農民需要的技術和裝備,實現產業化發展,讓更多農民獲益。”(通訊員 陳鎏琰)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