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我院作科所研究員趙廣才等專家做客強國論壇,以搶農時、抓春管、奪豐收為主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訪談內容如下:
[趙廣才]:各位網友大家好!很高興在人民網回答大家的問題,和大家共同討論有關今年小麥生產的問題。我也非常愿意回答各位網友提出的小麥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小小布谷鳥]:今年春季管理有啥新特點?
[趙廣才]:“早抓早管、促弱轉壯”顧名思義就是要及早抓緊小麥早春的田間管理,促進弱苗轉化成壯苗。具體來講,針對今年的小麥苗情特點,各地要立足于早管早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管理。一是北部冬麥區和黃淮冬麥區。如果有水澆條件,要根據苗情分類進行肥水管理。畝莖數小于45萬的三類麥田,要強化返青期肥水管理,以促為主,分返青期和拔節孕穗期兩次追肥,結合澆水每次每畝追施尿素7.5公斤。
畝莖數45萬~60萬的二類麥田,要強化起身期肥水管理,鞏固冬前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畝莖數60萬~80萬的一類麥田,要強化拔節期肥水管理,控促結合,提高分蘗成穗率,促進穗大粒多,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2~15公斤。
畝莖數80萬以上的旺長麥田,要在早春鎮壓蹲苗,起身期噴施植物生長延緩劑進行化學調控,如果出現脫肥現象,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
如果沒有水澆條件旱地小麥,要適時進行鎮壓,并結合劃鋤,以增溫保墑,控旺轉壯,消滅雜草。同時,趁早春土壤返漿或下小雨后,用化肥耬或開溝施入氮肥,對增加畝穗數和穗粒數、提高粒重、增加產量有很好的效果。
二是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對于遭受低溫凍死分蘗的麥田,要在早春每畝及早追施尿素6~8公斤,促進春季分蘗增生,減輕凍害損失。對于秸稈還田量大、基肥施用量不足,已經脫肥發黃的瘦、小、弱苗麥田或套播麥田,早春畝施10~15公斤三元復合肥,促進弱苗轉壯,提高分蘗成穗率。要看苗施好拔節肥,畝施尿素10~15公斤,以鞏固分蘗成穗,促進壯稈大穗,磷鉀肥不足的麥田要補施磷鉀肥,以防早衰,提高粒重,增加產量。
三是西南和華南冬麥區。這兩個麥區入冬以來氣溫較常年偏高,小麥已經拔節近一個月。對弱苗和旱象較重的田塊,應抓緊灌水追肥,畝施尿素5~8公斤,促進小花分化,提高成穗率。對盆地麥區,有效磷普遍缺乏,追肥時尿素和磷酸二銨要配合施用。對田間土壤濕度過大的田塊,特別是稻茬麥田,應注意排水降漬。在春雨來臨之前,開好邊溝、圍溝、排水溝,強化清溝排水。
[fufuabcd]:請問,去年春季,我家鄉小麥遭受了嚴重的干旱,前幾年別的地方還遭遇過倒春寒、連續的陰雨天氣什么的,影響了小麥的收成,農民怎么防范春季的這些災害?
[趙廣才]:春季干旱主要發生在北部冬麥區、黃淮冬麥區、新疆冬春麥區、青藏春冬麥區和西南冬麥區。其中北部冬麥區和黃淮冬麥區最為嚴重,這也是我國的小麥主產區。目前來看,西南冬麥區特別是云南省春旱嚴重,給小麥生產帶來嚴重威脅。主要應對措施,一是鎮壓保墑,防止或減輕土壤墑情散失,特別是無灌水條件的旱地小麥,春季鎮壓是最好的抗旱保墑措施。二是有灌溉條件的特別干旱的麥田,要及時灌水補墑,但灌水時要注意小水滲灌,不要大水漫灌,還要注意天氣變化,尤其在北部冬麥區,特別要注意防止澆水后結冰。
連陰雨主要發生在南方冬麥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冬麥區、華南冬麥區和西南冬麥區,黃淮冬麥區南界的江淮地區有時也會出現連陰雨。這些麥區要注意開挖田內三溝,做到溝溝相通、溝系配套。對已開溝,配套不完善的要及時疏通,經冬春凍融交替,田埂塌落的,要及時挖溝筑埂,做到溝渠相連,確保排水通暢,防御漬害。
倒春寒是指小麥返青以后,天氣已逐漸轉暖,又突然出現大幅度降溫,形成寒潮,所以稱為倒春寒。通過春化的小麥抗寒能力下降,如果寒潮發生在返青起身期,會造成凍害,如果發生在拔節孕穗期,會造成低溫冷害。倒春寒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控制旺長和早春灌水防凍。對生長過旺麥田,通過早春鎮壓、起身期噴施壯豐安等生長調節劑,適度抑制生長。有澆灌條件的地區,在寒潮來前灌水,可以調節近地面層小氣候,對防御早春凍害有很好的效果。早春凍害后的補救措施是補肥與澆水。在低溫過后2~3天調查幼穗受凍程度,對莖蘗受凍死亡率超過10%的麥田及時追施恢復肥,10%~30%的麥田每畝追施尿素4~5公斤,超過30%的麥田每增加10個百分點每畝增施尿素2~3公斤,但上限值不宜超過15公斤。 [10:11]
[五洲]:嘉賓您好!請問您認為2010年小麥產量預期增長幅度是多少?提高收購價會對市場有什么影響?稻米呢?
[趙廣才]:2010年小麥的生產形勢不容樂觀,現在看來總體苗情比近五年都差一些。但是農業部及各級農業生產部門都抓緊了春季生產管理,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由于小麥生長期較長,從現在到收獲還有3個月的時間,小麥自身調節能力也很強,只要抓好春季管理,促進小麥的苗情轉化,仍有很大的余地。但是現在判斷小麥的收成還為時過早。只要我們積極的抓好各項管理技術措施的落實到位,爭取今年的小麥好收成還是很有希望的。
近幾年政府不斷出臺各種強農惠農政策,極大的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適當的提高收購價,對穩定市場和穩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都是非常有利的。
[chinamaize]:我老家是四川的,春節過年回家看到家里種的小麥蚜蟲很重,現在氣溫越來越高,各種病蟲和雜草都開始多起來,該怎么樣防治效果才好啊?
[趙廣才]:由于各地小麥生長發育進程和環境條件不同,病蟲草害發生程度有差別,四川屬于西南冬麥區范圍,今年西南冬麥區受干旱影響,當前小麥蚜蟲發生數量上升較快。從全國其他麥區來看也有病蟲害抬頭的趨勢,如長江中下游冬麥區、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冬季雨雪天氣較多,有利于紋枯病、白粉病等病害的發生為害。
從防治措施來講,關鍵是根據小麥不同的生長發育期和病蟲害發生的規律,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理措施。隨著春季氣溫快速回升,小麥條銹病、紋枯病、白粉病、蚜蟲等病蟲害將進入發生流行期。各地在小麥返青至起身期要重點做好紋枯病、條銹病的監測和防治,拔節期重點做好銹病和白粉病的調查、監測和及時防治,揚花期重點做好赤霉病、吸漿蟲、蚜蟲等病蟲害的實時監測與有效防治。同時要注意安全使用農藥,防止人畜中毒。
當前北方冬麥區正值小麥返青期,也是田間雜草的高發期,各類麥田均應在小麥返青后進行化學防除雜草、控制雜草為害。同時要認真指導農民掌握除草劑的濃度和操作規程,以免發生藥害。各類麥區如果發現田間野雜麥、節節麥等惡性雜草,要及時人工拔除,集中銷毀,減輕為害。
[農科大123]:請問嘉賓:您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對于中國的農業有利于大發展?還是全球氣候變冷對于中國的農業有利于大發展?
[趙廣才]:現在的總的趨勢是全球氣候變暖,現在的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可能使一些氣候寒冷的地區糧食產量有所提高。不利的一面容易造成干旱災害,還有可能使氣候異常變化,出現一些極端天氣過程,對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
針對氣候變暖,我們農業部門采取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各種技術措施。比如小麥生長期積溫增加,根據這種情況我們提出了適當調節播種期,使小麥生產仍然處于最適的溫度條件下,以保證小麥的正常生長發育。還有玉米適當晚收,以延長籽粒灌漿時間,提高粒重,增加產量。針對氣候變化,各地也采取了不同的防災減災技術,比如膜下滴灌技術、全膜覆蓋等栽培技術,對旱區農業生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綁架真理]:請問兩位嘉賓,你們平時下地不下?下地也是穿西裝打領帶嗎?
[趙廣才]:我們平時經常在農田進行調查與農民交流,指導農民科學種田。基本上我一年有1/4的時間,在全國各小麥主產區進行調研、指導生產。如果在農田進行考察的時候,肯定不會打領帶了。
[趙廣才]:現在不同麥區小麥的播種量有很大差別,比如在北部冬麥區小麥播種量一般應該控制每畝在25斤左右;在黃淮冬麥區每畝15斤到20斤;在西南冬麥區,每畝是20斤左右;在新疆和青藏冬春麥區的冬小麥每畝播種量在25斤到30斤左右。在使用種子過程中,農民一定要特別注意選用經過國家或者是省市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品種。
[平和老實人]:嘉賓:我只問一個問題,你認為中國還有那些糧食不是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有害化學品生產出來的?安全性如何?請做一評價。
[趙廣才]:現在中國的糧食生產絕大多數都要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這是我們國家農業現狀決定的。但是我們在使用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技術規程和操作規范來科學使用,以減少農藥除草劑在農產品上的殘留,保證農產品的安全。針對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上化肥、農藥使用量較大的現狀,我們各級農業部門積極探索節肥節藥的有效技術措施,比如我們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量的農藥,推廣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合理有效的減少了肥料和農藥的使用量。既節約了農業生產成本,又有效的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要加強農產品的安全檢測,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