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京聯合舉辦2022中國和全球農業政策論壇暨《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2》和《2022全球食物政策報告》發布會。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出席會議并致辭。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出席會議。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長約翰?思文視頻致辭。
吳孔明指出,全球農業合作日益加深,全球糧農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八連豐,人均糧食占有量483公斤,遠超國際通行的人均400公斤的安全線,完全有能力端穩中國人的飯碗。當前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保障全球糧食安全正面臨重大挑戰。中國農科院將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賀信精神為指引,聚焦國之大者,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國家高端農業智庫建設,推動科技創新由支撐“一農”向服務“三農”轉變;加快構建軟科學與硬科學結合、經濟與技術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開放式大網絡的協同研究體系,圍繞“三農”發展、農業科技發展、科研機構改革發展等重大問題開展戰略研究,產出更多以《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等為代表的高水平智庫成果,更好發揮“三農”創新思想庫、政府決策智囊團、公眾認知引導者的積極作用。
約翰˙思文表示,過去幾年,全球持續經歷新冠疫情、氣候變化與區域沖突等多重沖擊,應對危機急需實現可持續、包容和健康的食物系統轉型,推進相關政策設計與技術創新。
會上,中國農科院副院長梅旭榮發布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2》。報告回顧和展望了國內外宏觀經濟和農業產業形勢,系統剖析了農業食物系統風險與韌性。報告指出,中國油料作物成本高企、競爭力較弱,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緩慢,亟需加大科技投入。從農業食物系統風險角度,報告認為,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灌溉的普及,中國已基本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但仍需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農作物病蟲害防治能力不斷升級,糧食生產的病蟲害風險總體可控,但需謹防外來生物入侵;糧食自給率越高,國內外糧食價格的聯動性越弱,高水平自給率是有效對沖國際糧價波動風險的重要手段,要高度重視飼料糧自給率問題。為應對農業食物系統的風險,報告提出,加速推進肉類消費向營養健康低碳方向轉型,實施禽肉倍增計劃;加速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和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提高大豆自給率;加速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以更低價格保障國內農產品有效供給,從生產、消費和貿易三個方面發力提高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韌性。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詹寧·恩特發布了《2022全球食物政策報告》。報告認為,通過加快創新、改革政策、制定市場激勵機制、增加可持續食物系統轉型融資、促進健康飲食和增強氣候變化適應力等,可以更好實現安全、營養和可持續的食物系統。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陳曉華,中國農科院原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黃季焜,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司偉作為特邀嘉賓對兩個報告進行了點評。
國家有關部委、在京相關高校、國際機構等部門代表,院屬相關單位負責同志現場參會,地方科研院所及高校、國際機構及國外專家代表參加視頻會議。此次發布會采用中英文雙語面向全球網絡直播,來自全國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50000多人線上觀看了發布會。(通訊員 劉晉婧)